我们怀疑“牛刀”的算术能力


  我们怀疑“牛刀”的算术能力

  本报主笔 刘长杰
  

  这是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年代。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节目中的多数女嘉宾,凤姐,还有牛刀先生,似乎都有这个追求。

  6月8日,自诩为“中国房地产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的牛刀先生,在南京抛出他的地产新论:“80%的开发商在未来三年破产或转型。”

  牛刀先生在博客中展示的依据是:中国的开发商大多是皮包公司,最大的开发商万科的固定资产也只有总市值的5%,绝大多数开发商处在一没技术二没人才三没资金的状态下,只是仗着和地方官员的关系和交情,依靠行贿腐化官员才能争取一点项目,而行贿和腐化官员已经越来越不靠谱,在经济转型趋势越来越明晰的情况下,这些关系在土地和资金问题上,处在空白状态,被迫关门大吉。三年后,在2.6万家开发商中,能够继续做地产开发的只有三四千家。

  而在南京的这场名为“中国经济与房地产趋势论剑”的现场文字记录中,牛刀的这一数据更悲观:“现在的开发商当中85%的要转型破产,最后能剩下来的只有三四千家。”两个数据之间相差的5个百分点,不知道被谁吞掉了。请读者不要误会,我们不是因此怀疑牛先生的算术能力,我们的怀疑另有缘由。

  首先,我们认为“8成地产商消失”的算术答案没有依据。最近,关于中国房地产崩盘的舆论再次成为热门,其直接起因是一份“房地产崩盘时间表”开始在网上流传,预言中国房地产会在明年崩盘。牛先生的“8成论”,与此琴瑟和鸣。中国房地产明年是否真的会崩盘,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但中国近700座城市,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超过120个,按牛先生“仅存4000家地产商”的数据来分配,中国每座城市平均只能有不足6家地产企业存在,而一座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也仅能分到约30家的地产企业。这样的计算结果,请问牛先生自己相信吗?

  其次,牛刀认为将来的土地供应模式会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一是社会保障住宅瓜分二分之一以上的住宅用地;二是普通商品房的住宅用地将改革出让模式;三是商业用地规模异军突起,满足二线城市日益扩大的需要。我们不知道这些与住房需求总量无关的所谓的“格局之变”,是如何大量“杀死”地产企业的?

  最后,牛刀认为消费结构的变化促使市场对商业地产价值进行重估,二三线城市商业物业的增值空间和前景显而易见。恕我愚笨,这个结论似乎也不能减少地产企业的数量,我们甚至认为,这可能催生新的企业进军商业地产。

  这几年,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牛刀先生,成为一个红人,一面旗帜。这些年,带有“牛刀”字样的红旗,深得网友的拥护。牛刀语录一开,网友心中痛快。

  牛刀说:真的希望能听到房地产界的一篇哭声,在今夜。如果良知未泯,你就应该哭泣;如果你能充分理解天下苍生的住房感受,你就应该哭泣;如果你还有一点羞耻感,你就应该哭泣;如果你对自己的罪孽能够真诚的忏悔,你就应该哭泣……牛刀说:我爱国,但我不做高房价的炮灰!最近牛刀又说:中国的楼市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楼市都要黑暗,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贪官和奸商把财富掠夺一空,大量的炒房人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

  牛刀的话听着真解气。可惜,解气的话大多没有智慧的光辉。牛先生首先不该忘掉这样的事实,中国GDP的3%—4%来自于房地产业,房地产直接带动的产业近20个,间接带动的产业达42个。政府当下治理房价的快速上涨,到底是为了房价的一路下降,还是为了房价的平稳上涨,其意不辩自明。

  其次,也不该忘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对房地产业的旺盛需求。我们仅以大学生为例,2007年,大学毕业生是480万;2008年,是570万;2009年则是611万。611万大学生,这意味着城市中至少有300多万户家庭存在着刚性的住房需求。

  牛刀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成功的富豪是靠炒楼炒起来的。”我们研究发现,世界上颇多富豪是靠炒楼炒起来的,而且还是巨富。

  牛刀说:“80%的开发商在未来三年破产或转型。”——我真希望他的话能够应验一次,那样我就可以立刻“投笔从房”,当个小开发商,给时代商报的新人们一茬一茬地盖新房。

  ***注:此为发表于20100610时代商报头版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 发表时http://epaper.lnd.com.cn/html/sdsb/20100610/sdsb474507.html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