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question NO answer


 

  十个演员,一个场景,一场面试,一个问题,一个答案,这就是《终极面试》的全部内容,简单。

  亚裔、黑人、白人,四个男人、四个女人,这是内容的一部分,简单。

  黑色、褐色、白色、金色----每个人代表一个颜色,不难。

  破伤风、殴打、猜测、破坏、放弃、哭泣、捆绑、眼镜、抢、铅笔、试卷,对好莱坞来说,难吗?不难。

  尔虞我诈、袖手旁观,每个人从团结到“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最后走向了彼此之间的设计。体现人性难吗?相当难!

  很显然,这部电影符合我的胃口。

  首先,我想说规则。“这里没有法律,我就是法律”。考官这样开头。这就界定了电影的性质——发生在“无规则”空间之内。然后是“考官规则”,三种人要离场:损坏试卷、和警卫攀谈、离开考场。这就规则的全部。可以想象一个没有细化或者说细化得很精确的规则,引发的混乱是多么的可怕。为什么说细化精确了也很可怕?看看这三条规则,那条都很细致,这反而成为了后面人们彼此设计、攻击的武器。社会上、生活中,我们的规则是如何确定的?矛盾是否依然重重?

  然后,我想说第一个离开的亚裔女人,很简单,她动笔写字了,但不是答案,她在自己的喊叫声当中被带走了,有人说这是亚洲人的特性,喜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如何判断?第一,本能选择。大概类似于英语当中用“do、does”提问,很明显的回答是与非。第二,经验选择,看看这事儿我是否曾经做过。第三,求助。要不然《开心词典》等综艺游戏节目就不用设置场外求助了。第四,想象力选择。实在没办法了想到什么是什么。所以,不要把想象力放在最优先,这样对谁都不好。

  之后,我想说心计。我们肯定不懈厚黑之人,我们称之为小人。我觉得就演员而言,饰演“小人”者相当成功,这是矛盾的源头,他第一个意识到,如果没有问题和答案,就不能从纸张下手,驱逐剩下的8个人是最好的答案。中国向来以“儒”著名,自然无法忍受这些所谓的不仗义、超现实了,我想说,客观来说,这就是最好的手段。这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自然要衡量自己的风险。第二,取决于环境,干掉7个人,除非你心思慎密,否则淘汰就离你不远了。

  最后,我想说问题和答案。多简单啊?考官最后问题:还有问题吗?这本身就是问题。Yes或no,这本身就是答案。我们生活中是不是经常把这样的问题复杂化,答案千奇百怪。别奇怪,如果仅仅回答yes或no,那是文明的退步,我们的生活实在是五彩斑斓得很,只是在回答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在最后把答案肯定了,回到yes或no,这年头能把话兜回来的很少。

  大约10多年前,我也曾经玩过类似的游戏。那时还年少,蒙上眼,每个人发圈圈丫丫,问题是:所有人的集合。2个小时,受不了的还有人走了。这就是游戏,我最觉得想从游戏内容从而探索生活真谛的人都比较傻,我就是一个。

  我不是心理学家,而且觉得自己心理健康、喜好正常,那就不废话了:一部好电影。

 世界杯期间怎么成了我的电影周,看了好几部好电影,觉得有收获)

 电影介绍:

一家背景神秘的国际大企业招聘人材,8位晋身最后面试的精英,获安排在一间没有窗户的密闭房间进行终极比拼。房内有8张桌椅,桌上各有一份试卷及一支铅笔,面前是一度装上单向镜的墙壁,房间四处有闭路电视监控,唯一的房门由佩枪警卫把守。

  应徵者须在限时80分钟内回答一条问题,三个规则:1.不得与监考官或警卫交谈,2.不得离开面试房间,3.不得损毁答题试卷,违者立即出局。监考官讲解面试规则后,随即启动倒数计时器,离开房间。8名求职者翻开试卷,发现竟是白纸一张!结束时间愈来愈近,要争取获聘,就要用尽一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