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华车企连发停工事件的背后


有的日本分析家把它看作是“连锁反应”,也有的日本分析家把它看作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他们都发现:自从那个名字很像日企但实际上是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富士康”出现接连不断的“自杀门”而又不得不给工人们大幅提升工资以后,在华日企的工人停工事件大有按下葫芦瓢起之势,继佛山本田零件厂工人停工以后,兄弟产业、在华的工业缝纫机厂也出现了停工。这两天,“天津丰田”的工人也行动起来了。6月17日的《朝日新闻》报道,因为“天津丰田”工人停工导致零件生产停滞,汽车组装工厂也可能受到影响。为此,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已经向主要零件工厂通报了这个情况。

据报道,消息人士称,发生停工的是为丰田小型车生产车门配件的工厂,大约有800名工人参与。他们从6月15日开始停止工作。具体原因还不清楚。

这则报道还称丰田具有应急机制,尽管在日本国内实施的是“在库为零”的管理制度,在中国却为了防止突发事件,仓库内存有相当数量的零件。当然,如果接下来零件生产长期停止的话,组装车体的自动生产线就要无米下锅了。

日本丰田在天津的工厂是与中国汽车行业的“老大”——长春一汽合资的产物,也是丰田在中国最大的生产据点。小型车“花冠”和高级的“皇冠”都出自这里,2009年大约生产了38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媒体并没有反省为什么会在日本企业里面接连发生这样的事情,而是非常暧昧地指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正在因为罢工的影响而深刻化”。

日本在华车企悲剧,如今进入怎一个停工了得的状态?不久前,《日本经济新闻》等媒体分析中国外企连连发生工人停工事件时,认为这是今年3月中国人大修改有关工人酬金法规造成的。他们也许认为中国“农民工”就应该永远享受底薪,让来到世间的资本在每一个毛孔里的血腥味更加浓厚。

不久前,笔者听到一位日本企业里面的华人工程师介绍说,日本企业在中国开办公司的时候,不愿意把企业里面的华人工程师派到中国来,他们宁肯把企业里面的韩国工程师派到中国。“不信任”三个字,通常是用无声的行动与制度表现出来的。

在中国汽车圈内人所周知的杨红坚女士,原来是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关部部长。一汽丰田普瑞斯在钓鱼台签约,有她的影子;一汽皇冠上市,也有她的身姿;一汽四川丰田霸道生产线深入采访,还有她穿梭的脚步;在丰田凯美瑞上市仪式上,更有她繁忙的行踪。从她的身上,人们足以见证改革开放中国汽车业现状。但是,她却在去年年底离开了丰田。

有人这样说,杨红坚兢兢业业地把自己奉献给了丰田,但压力让她无法在丰田续存。也有人这样问:凭借杨红坚给日本丰田在中国市场做的贡献,如果她是一个日本人,丰田会这样对待她吗?还有人这样说,杨红坚可以挂印而去,弱势的工人是不能说走就走的,他们一旦抱成团,其能量可能超过“杨红坚”。

伴随着中国GDP的增长,今年将成为中日经济关系的逆转之年。现在看来,今年还应该成为日本在华企业重新审视劳资关系的起始之年。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工人,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之际,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了。(写于2010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