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科研“举国体制”加剧学术行政化


我国本周一公布了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部署,其中,重新强调要探索完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分析人士指出,这有助于中国集中优势资源攻克重大科研项目,无疑将加快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步伐。(新华社61日)

 

重提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据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可以发挥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实现科研的重大突破。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令国人引以为傲的项目都是在举国体制下完成的。二是有助于补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的多个软肋。科技创新需要的巨额成本往往使中国企业望而却步。据统计,2008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仅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0.84%,而发达国家至少在3%以上,差距十分明显。三是“举国体制”并非我国独有,美国在实施曼哈顿计划、登月计划、导弹防御系统方面,日本在第五代计算机、电动汽车等方面都是采取了举国体制,集中全国优势资源进行攻坚。

 

客观上说,对于少数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确实有必要以国家计划的方式,集中优势资源,组织科研团队进行攻关,这适合于“举国体制”。但是,如果期望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举国体制”则有可能导致欲速而不达,甚至阻碍科研创新。

 

首先,科研“举国体制”,可能加剧学术行政化。当前,我国学术研究中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行政力量主导科研资源的配置,重大科研立项由行政领导决策、项目开展由行政领导挂帅、成果也由行政评审、评价,这导致的严重问题是,科学研究违背基本学术规律,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绪在科研中蔓延,学术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学术不端屡见不鲜。过去10年来,我国研发(R&D)经费持续增加,科技人员数量已经全世界第一,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也进入全球前三,可是我国的科研竞争力却并非提高,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少之又少。就连政府部门官员与两院院士,也多次批评我国的“科研成果” 90%在完成评审之后就束之高阁,有90%的论文是垃圾。

 

在这种情况下,重提强调科研“举国体制”,几乎可以肯定,将加剧学术行政化。原因是,举国体制从根本上是计划体制,而计划体制需突出行政权威。如果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由行政领导说了算,专家、学者听命行政领导,即便短期获得某些成绩,从长远看,难以持续发展。有人列举美国和日本的例子,论证“举国体制”是“国际体制”,这显然无视美国和日本的科研管理,并不是我国这样的学术权和行政权不分的行政管理模式,而是存有健全的学术共同体,实行学术自治和学术评价。也就是说,国家可以重点投入(政府购买)某项重大研究,但研究的组织,是由科学家自主进行,行政部门和官员将尊重科学家的决策和管理。而不像我们这里,某些部委的官员、科研机构的行政领导、大学校领导,可以官学不分的成为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以至最终的成果第一人。更重要的是,“举国体制”只适用于少数重大研究,科研机构、企业、大学的科研活动并不在“举国体制”之列。

 

其次,科研“举国体制”,可能挤压企业科技创新的空间。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力,主要应依托企业创造活力,以企业为主导推进科技创新(尤其在民生领域),这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统计显示,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2008年,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为93706件,其中50%以上来自外国的公司,大量的是跨国公司。来自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在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3种专利中,国人申请100件专利中,发明只有18件,82件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来自国外的申请,100件中有86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发明专利。缺少核心技术,使我国的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蛰伏在最低端中。

 

出现这种现象,与我国科研脱离社会需要(高校与科研机构闭门做科研)、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有关,更与一直以来采取的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做科研的科研体制密切相关。我国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企业科研创新活力不足,按理,具有针对性的战略是,调整科研管理体制,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而现在的思路却是,企业创新活力不足,要由举国体制来“补强”。诚然,要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需要时间的,但快速“补强”的做法,实则是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确实需要“举国”——在国家而言,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在科研活动管理而言,要实行学术本位管理,排除行政对学术研究的干扰与影响,避免科研政绩工程对科研经费的挥霍以及学术利益集团对科研经费的侵占,调动所有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积极性;在科研与企业发展与竞争能力方面,要给每个企业自主创新的空间,逐渐将企业作为科研创新的主导力量,这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基本的土壤。笔者注意到,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在谈到“举国体制”时,指出要建立新型的“举国体制”,不知这“新型”,究竟是何含义,是否包括学术去行政化、建立学术管理新模式、发挥企业在科研创新中的作用?

 

根据2006年我国政府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纲要》中,较少涉及“改革”的内容,更多只谈“发展”,规划了16个重大项目的突破,而众所周知,我国科研的核心问题不是“发展”,而是“改革”——从科研人员、到“成果”规模,科研发展的速度一点不亚于高等教育的扩招——革除科研管理的行政化弊端,进行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从目前的报道看,“举国体制”似乎强调的只有重点投入、整合资源、快速提升,这样的科研思路在过去10年间的各项科研工程、科研计划中已经见得多了,可效果又是如何呢?这值得好好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