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跟你讲讲平安重庆的意义”
在市平安办的安排下,我第一次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光磊有了面对面交谈的机会。走进他的办公室,刘光磊同志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魁伟,形态俊朗,显得非常干练,精神状态尤佳。笔者两年前从他刚调职重庆时公布的简历上对他有一些了解:在基层干过多年,当过县委书记、州委书记,在贵州省委也曾主管政法稳定工作。
我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后,这位平易近人的市领导在简短的寒暄之后便直奔主题。一谈到“平安重庆”建设,刘光磊同志便十分兴奋,目光炯炯,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说:要讲平安重庆,还得从平安重庆的重大意义谈起,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认识把握。
其一,“平安重庆”建设关乎民生、体现民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平安是老百姓最基本的愿望和需求,更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使命所在、职责所系。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以老百姓的愿望和需求为根本。正如薄熙来书记所讲的,“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是坐在书房里去讨论,而是一定要实实在在地落实到以人为本,要有载体,要拿出具体的措施来”。“平安重庆”和“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健康重庆、宜居重庆”一样,都紧扣以人为本的主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落实科学发观的重要载体。我们把“平安重庆”的基本内涵科学界定为“五大安全”,将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基本、最紧迫的安全需求上,放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放在解决老百姓的吃、住、行等基本安全问题上,正是把握住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其二,“平安重庆”建设是确保重庆战略地位的重要举措。中央历来把重庆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一枚极其关键的棋子。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作出“314”总体部署,温家宝总理提出解决好“重庆问题”,以及国发3号文件,虽然是针对重庆而言,但都已超出了重庆本身的意义,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重庆要确保这一战略优势地位,有很多因素必须考量,其中平安稳定是最重要的因素。谁拥有平安的社会环境,谁就对人才和资本产生更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惠普等一批“大块头”企业相继入渝布局,不仅得益于重庆交通、资源、市场、政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更得益于重庆政通人和、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市委提出把“平安重庆”建设作为重庆的开放品牌来打造,使重庆成为外来投资者的安全区、放心区,正是从确保重庆的优势战略地位的高度所作出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决策。
其三,“平安重庆”建设是重庆改革发展的基本保障。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2000—5000美元这个阶段,是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加剧,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历史阶段。去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经济不景气,外贸出台下降,部分企业出现了减薪、裁员,房地产资金链紧张,股市、楼市波动,返乡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等多重矛盾碰头,加之今年众多敏感节点汇集,一些不愿看到我们和平发展的敌对势力也会借机兴风作浪,安全稳定形势比以往更为严峻。在这个紧要关头,如果在平安问题上出事,必然分散我们的精力,危害发展大局。从这个角度讲,保平安,就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第四,也是最后一个方面,“平安重庆”建设是对我们执政基础、执政能力的检验。总体看,近年来,我市社会治安大局平稳,处于直辖以来最好的时期。但是,我们仍然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时期,“平安重庆”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如果稳定工作抓不好,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影响稳定,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从而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可以这么说,“平安重庆”是安宁社会的“变压器”,对保持社会矛盾起着疏导和化解的作用。它着眼于如何清醒认识和妥善解决影响我市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致力于实现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牢固我们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平安重庆”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构建。这项重大战略任务能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维稳机关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检验。
我们要深刻认识建设“平安重庆”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平安重庆”建设的历史使命,把“平安重庆”建设作为为民谋利的惠民工程、解决突出问题的清障工程、落实“314”总体部署的保障工程、立党执政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4、机遇与挑战
市委常委刘光磊讲得认真,有板有眼,滴水不漏;我听得专注,句句入心,没等他说完,便连声叫好。哪知他正色道,先不要鼓掌,我再给你讲讲我们面前的机遇和挑战,这样你的文章就深刻些了。我自然是求之不得。
他说,“平安重庆”建设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少的压力和挑战,特别需要我们进行理性分析,把握有利条件,找准制约因素,破解发展难题,科学思考和研究战略对策。
首先,“平安重庆”建设正当其时,机不可失。当前,全市社会总体是平安稳定的,总的形势是好的。“平安重庆”建设恰逢其时,面临着难得的建设机遇:
第一,市委、市政府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把“平安重庆”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从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提出建设“平安重庆”以来,薄书记多次对政法工作和平安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对平安建设工作进行专题研究,解决政法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重大问题。2009年3月30、31日,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平安重庆建设动员部署大会,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重视平安建设,把建设“平安重庆”提升到了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保障性、民生性的系统工程来部署和规划,对长期以来制约“平安重庆”建设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难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为“平安重庆”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这次动员部署大会规格高、规模大是前所未有的。熙来书记在会上作动员报告,鸿举市长作工作部署,中央政法委、国家安监总局的领导应邀来渝出席会议,每个区县的书记、区县长、政法委书记、安监局长四位同志参加了会议。在会议期间,熙来书记于2009年3月30日晚上,召集各区县党政主要领导专门座谈,强调平安重庆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全市GDP比上年增长14.3%,跃上5098亿元新台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0.4%,达到 57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360元和4050元,增长14%、15.4%。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重庆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高于全国GDP增速2.9个百分点。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市PPI(工业品出厂价格)7个月来首次出现上涨,表明我市工业品市场已开始触底反弹。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各级党委、政府对平安建设的投入逐步加大,为“平安重庆”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质保障。
第三,社会持续保持稳定,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从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以来,各级各部门不断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不断强化社会稳定工作,建立完善了“打黑除恶”、“命案必破”、“举报有奖”、等具有重庆特色的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在全市基本建立了以“两驻一巡”为基础、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综合立体防控网络体系,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群众集访、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发案、公共安全事故持续下降,社会治安秩序、市场经济秩序、安全生产秩序不断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人心思富、人心思稳、人心思安,平安建设的氛围日益浓厚,为“平安重庆”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四,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2007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对基层综治组织建设、职责任务、工作机制等进行了规范。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1007个乡镇、街道都建立了综治办,11092个村(社区)建立了综治工作站,平均每个街镇配备综治专干3.8人。建立了2905个城镇社区、农村警务室,驻警3908人。司法所由2002年的272个发展到现在的1022个,基本实现了警力全覆盖,警务无盲区。探索建立的“两驻一巡”警务工作机制、乡镇(街道)“六位一体”、村(社区)“七位一体”的基层综治工作体制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相关部门的肯定。这些创新之举,既提升了平安建设工作整体水平,又为深入推进平安重庆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无须讳言,建设“平安重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形势相当严峻。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社会稳定形势处于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状况没有变。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必然会反映和折射到社会稳定领域中来。
此外,直辖十年来,我市安全生产形势“先升后降、趋于稳定”。但另一方面,横向看,差距大。近几年,虽然我市安全事故下降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安全生产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安全事故总量高,我市在安全意识、安全基础、科技支撑、投入保障、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全和生命安全。食品方面,一些不法商贩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完全不顾他人死活,非法生产加工有毒有害食品,我市就发生过石蜡油火锅底料事件。最近,报纸还报道巴南一血旺加工点,为保鲜非法添加甲醛。在药品方面,我市也曾查处假冒人血白蛋白案件,2008年查处假劣医疗器械2055件。当前食品药品安全仍然处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全市乃至全国的食品药品安全状况特别是食品安全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根治。
在居住安全方面,目前我市居住安全在抗震能力、消防设施设备建设、建筑材料监管、住宅装修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在交通安全方面,当前,正处于交通事故高发期。今年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的总量居高不下,死亡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同比上升。
说实话,我一边听着光磊常委流畅的讲述,眼前浮现的却是一幕幕实景画面,对平安重庆建设的基本要素也愈加清晰,愈更觉得它的意义重大和时不我待。
5、特殊市情与特殊困难
除了上述诸多挑战,刘光磊还特地分析了我市的特殊市情—---
一是老工业基地。重庆是全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目前还有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0万多人,有不少职工没有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城区有近百家污染企业还需要搬迁。全市有1.8万户高危企业(经营户),从业人员240万人。2002年被列为全国8个重点安全监控地区之一,重特大事故曾多年高居全国前列。如2003年“12.23” 开县特大井喷事故,2004年“4.16”江北天原化工厂氯气泄漏爆炸事故等等,安全生产事故确实防不胜防。
二是三峡库区移民。重庆库区规划静态移民113.8万人。现在农村移民人均耕地仅0.58亩,后靠移民中有6.3万人只有0.5亩地,2.8万人只有0.3亩地,这些老农民生活比较困难。城镇调查失业率,现在库区是10%,有10万城镇移民无业可就,18万移民吃低保。去年库区15个区县信访量占全市总量的45.9%,其中9个重点移民区县占全市总量的21.3%,稳定的压力很大。
三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非常突出。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2%,但所创造的GDP仅占全市总量的15%。直辖之初的1997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为3.2:1,2008年扩大到3.5:1,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也由1985年的342元扩大到2008年的10310元,扩大了30倍。重庆城乡低保人员是56万人,京津沪低保人员的总和为89万,所以重庆在这些方面的担子更重,需要承担的责任更大。
四是特殊的地形地貌。重庆的城、乡地貌都比较特殊。城市是典型的山城,地下是防空洞,地上是高层建筑,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也大,房屋容积率0.9,渝中半岛是2.9,而北京五环以内是0.6;重庆主城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1.4万人,是北京、上海的两倍。渝中半岛高达5万人,远高于纽约、巴黎的8000多人,伦敦的4900多人。人口密度太高,城市管理和城市安全防范的难度极大。真要有什么天灾人祸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农村,山高谷深,是全国四大地质灾害高发区。交通运输、生产建设出事的可能性就大。一些交界地带难以管理,违法犯罪分子容易藏身,如渝、湘、黔交界地带非法制造销售枪支问题。
五是新兴直辖市改革发展的攻坚重任。重庆是整个西部加上中部、占中国国土面积的80%多的区域中,唯一的一个直辖市。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包括一些敌对势力,想扩大影响、制造事端,当然首选目标是重庆。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把重庆的改革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重庆正处在一个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这么一个重要的新的历史阶段。越开放越发展,实际上意味着在很多方面要突破,要涉及一些群体的利益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引发一些新的矛盾。今后几年重庆保平安、保稳定的担子也会特别重,挑战还会更多。
听罢刘光磊常委的一番实语箴言,愈发让我感到“平安重庆”建设议得及时,立得宏伟,做得大气,真真是一桩造福万民、懿德后世的大好事。有了它,美好重庆的基础就夯实了,人心就稳定了,社会就和谐了。我想,应该为这些科学论断的创造者记上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