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大”的力量
本报主笔 刘长杰
如果你的视野里有“可持续建筑”这个词语,那么你就不会惊异于长沙远大创造的新纪录——48小时建成一栋15层的高楼。
新华社的报道称,长沙远大正在建造的一栋15层高、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大楼,全部采用工厂定制好的钢架、楼板、墙面等模板为材料进行拼装。这一“可持续建筑”已经通过9度地震测试,相比传统建筑可节约80%的建筑材料,减少95%以上的建筑垃圾,节约80%的水电能耗,提高20倍以上的空气净化,并且其设计使用年限达到200年。
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不同,所谓可持续建筑,基本上与绿色或高性能建筑等同。国际上通行的定义为: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并且通过更好的选址、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生命周期;最大限度地使建筑物发挥其使用效率,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消极影响。
远大的第一个“可持续建筑”可以追溯到2009年8月21日。那一天,在远大城,一幢高3层、总建筑面积超过540平方米的楼房,从搭建第一块钢板到可以“入住”,仅仅用了一天时间。尽管这座3层建筑头顶“全球首座可持续建筑”的光环,但事后证明,这显然不是远大的真实目的,远大的着眼点其实在于为“可持续建筑”的继续推进储备实践经验,而非一纸虚名。
今年3月6日,远大开始展示它的超强力量。作为上海世博会最晚开工的展馆,远大高6层、总面积3200平方米的“企业馆”,却在24小时之内即告完成。这一速度,也成为世博会上建设用时最短的展馆。
作为上海世博会13个全球合作伙伴中惟一的民营企业,作为上海世博会250个场馆中央空调的供应商,远大借助“远大馆”,完整地诠释了自己对“可持续建筑”的理解:第一,建筑要节能环保。远大馆的建设没有扬尘,建筑节省6倍的原材料,建筑垃圾只有传统施工生产垃圾的1%;耗能也只有传统建筑的20%,绿色低碳;远大馆还是一座“会呼吸”的超洁净建筑,每小时彻底换气3次,室外空气经过机器进入室内时,99.9%的尘埃和细菌都将被过滤掉。第二,安全性好,可抗震9度。第三,创新“可持续建筑”的理念,不但建设速度惊人,而且展馆使用后还可以完好无损地拆除异地重建。
“远大不是一个普通的公司,你们为国家做出了特殊贡献!”国家领导人曾这样评价,“远大非电空调就是循环经济。”
远大是一家民营企业,1988年6月以3万元起家,在湖南郴州注册公司开发采暖设备。1992年,公司迁至长沙,开始生产大型非电中央空调主机设备。2005年,公司开始生产空气品质产品。此后,公司拓展合同能源管理业务,提供相关工程设计服务。22年来,远大一直在节能环保领域里精耕细作。比如,为中国北方13省市城市热网中的每个终端用户加装热量表,10年时间共装了3000多万个表,使1亿多人养成了节能的习惯,采暖能耗减少了40%~60%;又比如,在数十个国家为大厦加装空气热交换器,将中央空调系统中排出的脏空气与注入的新鲜空气进行热交换,回收了70%~80%的热量,空调负荷降低了30%~50%……
“可持续建筑是一项全球化挑战。”德国建筑专家黑塞指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是当“乐章”奏完建筑寿命结束的时候,留给人类与大自然的不应当是一堆钢筋混凝土垃圾,而应当是能够继续融入大自然循环圈的资源。
秘密潜行多年,远大悄然成为“可持续建筑”行业的领军者,就像它在非电空调领域中的地位一样。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远大?——是科技。正是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才让远大逐步具备了“一天建成罗马”的王者力量。
科技的力量,远大的力量。
***注:此文写于20100612,因涉嫌广告而未发表。我没采访过远大。很可惜,直到今天,张跃和远大在一些媒体的视野里,仍然需要重复这样的逻辑:从来没见媒体报道过的一家民营企业,有一天,某一天,这家企业和它的老板突然成为财富排行榜上的宠儿。作为财经记者,我始终自问:很多时候,我们一如上述的“突然发现”,对社会来说,到底是负起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负的记录责任,还是曾经由于我们的狭隘忘记了书写一份经济历史草稿的责任。企业和企业家是一天一天成长起来的,对他们及时而客观的记录,既是一份合规的商业报道,又是一份避免事后美化的历史草稿。
“远大”的力量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