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滥用在缺乏评估!
周日,在听复旦大学陈洁教授讲课,收益匪浅,尤其是讲到医学技术的评估在医疗费用的影响。医学技术评估它的含义是什么呢?医学技术评估是一种考察技术应用的短期或长期效应,并对没有预料的间接或滞后的社会影响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为决策者选择适宜的技术提供参考信息。其目的是对医学技术产生的复杂、广泛的影响进行系统评价,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或规范控制技术的应用范围,限制或防止副效应,保证技术的积极效应的有效发挥。比如说,对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技术评估,通过对有糖尿病与没有糖尿病将来的医疗费用的评估,也就是说他们将来的费用谁用得最多。结论一定是有糖尿病的患者的费用一定是大大大过没有糖尿病的,结论:加强对糖尿病的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在同等服务质量的条件下,医疗费用就成了调节医疗市场的杠杆,而医学技术评估就成了调节费用的法码。大家都非常清楚,在费用构成比中,药品比例占门诊费用的60%,住院费用的50%,说明了我国医疗费用中的绝大部分或一半是药品,掩盖了医生的劳动价值。而且药厂一种提价的欲望一直的膨胀着,最近一些药品突击地、随意地提价,说明医改各相关方进入“白热化”的“肉搏”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要把眼睛只盯在“费用”上,应该注意药品的滥用给人们带来的极大的副作用。
这就是叫人们注意:是否每一种药品都起到了人们在应用时所期望的疗效。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技术监测。在新药研制、开发过程中,由于动物试验及临床试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在有限的样本中全面反应和预测。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难免存在药效的局限性和不良反应的缺陷。因此。将已应用于临床的药品再次从药理学、药效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医学技术评估,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将利用度低、价格昂贵、安全性差的药品排除在医院大门之外。使每一位病人用上质量可靠、安全性能好、价格低廉的药品,最大限度地控制药品费用比例。
对药品的评估是这样,对医疗技术评估与医疗设备配置同样也是要关注的!目前,医疗科技日新月日,我国大型设备到了一个更新换代的时期,在我们注意到新技术和新设备给诊断水平与医疗质量带来很大的帮助的同时,也成为医疗费用的一个显著的增长点。这种趋势随着医改补偿政策迟迟不能出台而越来越强烈。从技术角度上分析,配置不足会影响正常医疗服务的开展。从经济角度分析,设备过剩会造成本来有限的卫生资源的浪费。目前神木也面临一种如何合理资源配置和合理使用上的挑战!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政府的干预失灵,一种“投资-薄利多销-回本-分红”市场行为在医院管理者的头脑中稳稳扎根,诱导需求伴随的大检查、过度治疗乱必然现象呈现失控状态,加快了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创新.各种医疗新技术应用于临床,解决了临床上许多原来不能解决的问题,为医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又出现了滥用医院新技术的现象。有的医疗机构不顾自身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盲目开展医疗新技术。有的医疗机构甚至将一些仍处于理论研究状态或尚不成熟的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病人身上,不但得不到应有的疗效,还给病人造成了肉体上和心理上的创伤。根据我国现有医疗收费定价管理办法.新开展未定价的医疗技术由各医疗单位自行报价,物价部门审批后实行。手术戒毒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有资料表明有将近30%的项目属于不成熟的技术,某些项目名属高新技术.实属原有的技术方法上的稍加改进或重复他人的工作。尽管如此,还是不必要地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一些技术,比如像“PCR技术”临床检查,也在一些基层医疗结构开展,美其名“送技术下乡”,这有意义吗?我们是否要对基层医疗机构诊疗工作中的每一项新开展的项目进行适应证、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学方面的评价呢?
从我国医疗费用构成比可以看出医疗补偿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医务人员中的技术价值在补偿机制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随着新技术、新药品、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功能和作用相同或相近的项目将越来越多,综合评价有替代效应的技术、药品和设备之间的费用效果差异进行选择将成为卫生行政部门、医院保险机构、医务人员无法回避的问题。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试验阶段没有预料到的副作用,医疗技术也不例外。前一段时间把李佛保、胡大一等名医的医学观介绍给大家,目的就是呼吁这个社会尽快建立医疗技术应用评价制度。只有医疗机构管理者严格管理,医务人员严格掌握医疗技术中各要素的适应证.才能充分发挥各要素的积极效应,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政府倡导的医疗服务费用低水平,服务人群和服务内容广覆盖的战略目标。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