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城市的春天


三线城市的春天

 

鞍山因城南有一峰,形式马鞍(亦称骆驼山)而故名鞍山。   

鞍山有个鞍山驿堡,为明代辽东长城的附设建筑。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在此设驿,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重修”。鞍山驿堡位于鞍山市南 7.5公里处的千山区东鞍山镇鞍山城村。东距东鞍山100约米,西距西鞍山约300,恰好是在两山口之间的台地上。紧邻鞍海公路,西250是沈大铁路,北200是杨柳河。方位:南偏西60°。鞍山驿堡为“等腰梯形”城堡。四面城墙长度分别为:东、西二墙为276,南墙为290,北墙为283。总长1125,墙高10,基宽8,石基高2,砖砌层高75,城墙厚度75,城内夯土,城的四角都有炮台。城内原有关帝庙、龙王庙两处,为清代建筑。西南门外有石井一眼,口小底大,疑为辽代古城遗井。西南门的匾额是1986年重修时补上去的,著名书法家温同春先生的题字。



鞍山这座城市建置较晚,但他的历史却很久远.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活了。

此外,在海城境内的析木、牌楼、大屯、岔沟、腾鳌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旧堡区发现有战国晚期的青铜戈、铜镞等,进一步证明,在这里同中原一样,很早就脐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远在战国秦汉之际,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辽东郡首县襄平县等县的管辖。今海城市境域则为西汉辽东郡新会县、辽队县、安市县辖地。今台安县境域则为西汉险渎县辖地。今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域亦属燕国辽东郡襄平县辖。此后延续2000多年,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如西晋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州辖,以至于省辖、县辖,其建置依代相续。1949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发展,鞍山市行政建置几经变化,鞍山市或属于行政区,或属中央、或属省辖。对下基本定型于目前市管县体制。

 

鞍山以前受惠于计划经济,有大型国企鞍钢而闻名,后在市场经济的初期,又受困于大型国企的效益低下,下岗职工和低收入人群的社会问题成为困扰各级政府的头疼的大事。  

 如今的鞍山,又再次焕发了青春,恰如枯木逢新春,一是受惠于基础建设拉动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原来一支独秀的钢铁业焕发出了活力,鞍钢大企业吸纳的本地人口经济条件和收入水平日渐改善。衍生出来的钢铁深加工业和机械零件等也迅猛地发展,使民营企业有了生存发展的舞台。二是受政府招商引资的拉动,不同行业包括房地产业的投资如水聚东海般涌入,使当地就业情况等到很大的改善,消费能力增强,进而促进了服务业、写字楼租赁等中小企业居多的迅猛成长。

目前到鞍山的开疆辟土的企业很多,外来人口也分不同层面到鞍山开办公司、办公、就业而形成居住需求。往年由于鞍山以本地人自住居住为主,住宅空置率极低,眼下的需求变化,使租房子已经成了很困难的事,老房子的房源供不应求,而由于拆迁加大还在缩小供应;新房子在建的居多,投入使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些多层老房子已经是原有住宅当中最好的了,很多老楼已经破烂不堪急须拆迁和改善。

租房子的背后,驱动着刚性购房的需求的不断加大;本地人淘汰计划经济下的老楼而换成新房子的首次置业,是目前购房的最大刚性需求群体;部分提前富裕和正在富裕的人群是改善型需求群体。这三个方面都是刚性需求的直接客户群体。

鞍山正在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变革城市、改善人居、提升社会生活质量,这其实是中国经济发展、楼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因为经济发展的格局正在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向更广阔的三线城市拓展,多年因循守旧的三线城市的人们也在逐渐的富裕,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都在变化,那些几十年的城市格局、几十年的旧住宅,不可避免地要翻新和变革,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之下,鞍山也就成为中国楼市演绎的趋势和未来的受益者,也就成为了三线城市楼市真正春天的萌芽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