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这个月份有一个字可作为“月度焦点汉字”,我想那一定是“考”。
以高考始、以中考终的这个月份,城市显得有些躁动。阴晴不定的天气像极了考生家长起伏不定的心情。从恢复高考至今,23年过去,往昔的“独木桥”变成了一条大道,但随着路上“行人”成几何数字的增长,此路注定仍是狭窄的,更何况,即使通过了那道“关隘”,毕业后的就业之路仍将漫漫…..
当年的“扩招”政策有限地解决了“上大学”的问题,可大学毕业后呢?我想鲁迅先生如活在当下,恐怕会在《娜拉出走以后》续写一篇《大学毕业以后》的文章吧。“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就成了路”。现在的事实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仍有人人无路可走。“扩招”政策的是与非,中国教育的成与败,我们今天仍难以评价,但总会有这样的机会。
如果说什么政策与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有相似之处,我想那便是汽车消费政策。“无限购买,有限使用”一直被业内的有识之士诟病着,但我们所看到的却只是这类政策的“改头换面”而非“寿终正寝”。10年前,皮卡与农用车在大中城市里饱受“非市民”待遇的折磨;5年前,自主品牌遭遇着舆论的冷眼;今天,是所有的私家车主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在打着“环保与畅通”旗号的使用权干涉。当汽车消费者不得不为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的滞后、公用设施的缺乏、油品价格的飘忽不定(绝大多数时候是飙升)、交通法规的偏执而买单时,谁能告诉我:在这里,在当下,消费汽车的乐趣在哪里呢?!难道就是为了在拥堵的环路上饱受尾气与噪音的折磨么?!
如何解决在环保与交通双重压力下持续发展汽车工业,是一个难题。正是这个难题考验着“有关部门”的行政智慧。可惜的是:在众多城市的“答卷”里,鲜见优秀的案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以堵治堵”(以限制出行来解决道路拥堵)的怪招。
总保有量远赶不上纽约甚至汉城(人均拥有量更难匹敌)的北京日前通过了 “关于编制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若干建议”, 在相关的调研报告中,建议者认为目前北京市机动车增长速度已超过每年50万辆,从根源上控制机动车的增长速度是最有效、最直接,也是最首当其冲的一项措施,“就是政府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机动车总量调控工作,依据公共交通建设进度,研究提出每年汽车增长量的控制指标,提高购置税,加大首次购车成本,加强汽车上牌管理,严格实施按车位证上牌管理的办法。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实行差别化的停车管理收费政策,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实行不同的停车费率,进一步扩大实施差别化停车价格的地域范围,通过收取拥堵费、排污费、环境税等手段,提高机动车使用成本,抑制机动车需求”。说到底,仍是一个“堵”字,由此可见,中国汽车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之相配的某些人的头脑,却并未与时俱进。
还有人在为 “车市拐点”命题的真伪争论不休?看一看从年初至今一系列的“限”字头政策,就会明白一切的“果”总有其“因”。在这样的政策下,09年车市迅猛增长之余威在一季度结束时就成为了“强弩之末”,难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对“拐点”与“产能过剩” 的原因 就不该产生一点点的联想么?!
(本文专供新浪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