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街头的小车
“走在罗马街头随便踢块石子,都可能是从文物身上掉下来的。”这是我对意大利首都罗马的最深刻印象。
事实也确实如此。
罗马被喻为全球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世界八大名胜之一的古罗马露天竞技场,也称斗兽场,就矗立在城市中心。这座建于公元1世纪的椭圆形建筑物占地约2万平方米,周长527米,是古罗马帝国的象征。
这片露天竞技场遗址的北面,是记载塞维罗皇帝远征波斯功绩的凯旋门,南面是记载蒂都皇帝东征耶路撒冷战绩的蒂都凯旋门,在蒂都凯旋门南面不远处,还有一座为纪念君士坦丁大帝战胜尼禄暴君而建立的罗马最大的凯旋门。帝国大道东边的特拉亚诺市场,是古罗马城的商业中心。市场旁矗立着一根高40米的凯旋柱,柱上螺旋形的浮雕,描绘了特拉亚诺大帝远征多瑙河流域的故事。古城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长130米,宽75米,是市内几条主要大街的汇集点。广场左侧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建筑威尼斯宫,右边是与威尼斯宫式样相仿的威尼斯保险公司建筑。此外,雄伟的司法宫、绚丽多姿的纳沃纳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无不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罗马还有上百座博物馆,收藏着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珍品。
宽阔的帝国大道两旁还建有元老院、神殿、贞女祠和一些有名的庙宇,如万神庙等。
古城罗马也被称为“永恒之城”,其涵义之一就是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城市格局和面貌永恒不变。不要说遍布全城的古迹,就连历史中心区的各种公共建筑、民居、狭窄的街道,乃至散落其间的残垣断壁,都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但现代化的生活步伐却没有停止,罗马像中国的首都北京一样也有车辆拥挤的问题,罗马市民现在平均每1.6人就有一辆汽车。一方面汽 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路况长期依旧,这样一来,罗马便成了一座交通十分拥挤的城市。
不过我也注意到“拥挤”是相对的。罗马的交通虽则拥挤,但较少堵塞,一般情况下汽车行使是顺畅的。当地政府并没有像其他城市一样,修高架、建立交,造停车楼或者限号。而是用各种栏杆桩子把机动车道变窄,虽然没有任何限行规定,但开车就意味着堵车和没地方停。而另一方面则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比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除了密如蛛网的公共电车、汽车线路和两条地铁干线外,还建有7条北京人称之为“轻轨”的城市铁路。这7条四通八达的“轻轨”中,有两条穿过城内历史中心区,其他都是绕经历史中心区边缘地带直通远郊,但其主要车站都有汽车或地铁线路与市中心连接。“轻轨”列车分为“远程直达”和“站站停”两种,发车密度为10至15分钟。人们乘坐“轻轨”进出市区既舒适又快捷,大大降低了私人汽车出行量,减轻了市区的交通压力。
还有“恰到好处”的交通管理。罗马市区所有主要道路的两侧一般都不设置栅栏、水泥墩一类的所谓“安全隔离线”。遇到车辆拥挤路段,可以随时下路进入右侧小街绕行。罗马的绝大部分小街都是设计合理的单行线,既可避免双向行车的拥挤,也少有需要停车等候的信号灯。这种看似疏于控制的管理,实为科学的“无为而治”,在交通拥挤的情况下它使车辆得以自行分流,始终处于流动状态,避免了道路堵塞。
当地华人还告诉我,除公交车和出租车外,所有公私车辆必须持有市政府发放的“历史中心区车辆通行证”才能进入市中心。这是一种付费通行证,每年更换一次,原则上只发给市中心的居民、工商单位以及全城的公共机构和外国使团所拥有的车辆。居民车辆付费较少,其他车辆就要高一些。这样,在罗马市中心区行驶的汽车数量至少被压缩掉了一半。
此外,罗马市内所有十字路口的每个方向都有十分明显的路标。驾车人可以很容易地辨明前方和左右各是哪条街道以及它们通向哪里。许多对道路不熟的人由此避免了犹豫不前和跑冤枉路,因而也就舒缓了路口的堵塞,减少了事故发生率,同时也减轻了对其他道路的压力。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标记,却能提高汽车“通过”能力,对改善交通大有助益。
除了上述这些措施外,罗马人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们很相似,私人用车大多喜欢小车。而罗马的小车与记者在巴黎、柏林看到的小车还有不同,那就是许多颜色与造型各异的超可爱小车随处可见,尤其是许多类似老爷车一般的小车,或行或停在街头巷尾,弄得我总是情不自禁要举起相机一顿猛拍。
以上照片均为张久摄
本文独家授权搜狐发表,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