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会出现争吵是正常的


       

      正戏还未开场,前戏已经紧锣密鼓。于25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的20国集团(G20)峰会,各国政府已经在会前释放出了各自的主张。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搭建的G20峰会,自2008年11月在华盛顿召开首次会议以后,到本届会议已是20国首脑的第四次聚会。每一次峰会的主题都有所不同,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会上各国的争吵不休。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步入尾声的时候召开的这一次峰会,争吵显然已经升级,甚至已经可以闻到浓浓的火药味。

      峰会前夕,各国都已事先做足了功课,并且通过多种途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希望峰会能够落实去年9月匹兹堡峰会的精神,加快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俄罗斯甚至再次重申要求改进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多元化机制,而欧美国家对此显然兴趣不大。但是,即使是欧美国家也并非“铁板一块”,它们的内部已经出现分歧,美国主张继续贯彻经济刺激政策,巩固复苏成果,而欧盟在经历了希腊债务危机以后,正在担忧宽松刺激政策会使债务赤字进一步恶化,呼吁各国尽快退出刺激政策,并准备向银行征收金融税。

      中国作为G20集团的重要一员,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了这种争执之中。一周前,美国众议员筹款委员会主席莱文要求奥巴马总统在G20峰会上与中国讨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问题,并且声称美国议会将就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加压力。尽管我国有关方面对此重申了人民币问题不应进入峰会的议题,但还是作出了善意的回应,恢复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机制,并且取消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407件商品实施的出口退税政策。但尽管如此,美国方面仍不肯罢休,在23日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就美国对华贸易举行的听证会上,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贸易代表科克气势汹汹地表示,将尽一切手段敲掉中国贸易壁垒。看来,在此次G20峰会上,中美之间的交锋将是不可避免的。

      两年前爆发的金融危机超过了上世纪20年代末世界金融危机的力度,如何避免历史情景的重演成为当时G20成员国的共同要求,各国高度一致地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使危机在较短时间内被克服。但是,当这场危机渐渐平复的时候,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自然退居到了次要位置,各国需要考虑的首先是如何维护本国的利益,这使得危机初起时各国“同仇敌忾”的情景已经不可复制。这种情况的出现,应该是正常的,很显然,就像俗话说的,“没有永远的朋友或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G20集团的建立是为了克服当时肆虐一时的全球金融危机,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制度也有差异,寻求的目标和追求的利益更不可能相同,因此各有所求、各持己见应是常态,在一个会议上出现争吵也是可以理解的。G20存在的理由不是为了达成高度一致的协议,而是为了提供一个各个国家之间、各个主要经济体之间交流对话的平台。从这一点来看,G20的目的已经达到,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之所以没有重演上世纪20年代末的惨烈情景,与G20等国际集团的努力显然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中国来说,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围绕着G20峰会出现的这种争吵,代表的是一种基于各国利益之间的博弈,在峰会的折冲樽俎之间,需要圆熟的转圜艺术。在此次峰会之前,中国政府宣布恢复人民币汇率弹性机制,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更多地应该视为是基于自我利益的维护。比如出口退税政策,它虽然对出口企业产生了一定的支持作用,但这种政策实际上使国家的税收出现了损失,再加上国外为应对这一政策而采取的惩罚性关税措施,实际上它的效果并不理想,取消这一政策不仅可以给国外一个善意的姿态,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我国还宣布将原先在个别地区实行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度推广至所有国家和地区,这无疑有利于我国人民币早日实现国际化,也有利于克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民币升值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显然,这种有退有进的措施正是我国应该奉行的正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