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标不治本,青少年网瘾持续漫延


治标不治本,青少年网瘾持续漫延

     (编者按:众所周知,打怪升级、暴力色情网络游戏的泛滥是导致千百万青少年上网成瘾的重要原因。虽然有关部门在社会的强大呼吁下作了一些努力,如:防沉迷系统、实名制和未成年人网游家长监管工程等,然而却都收效甚微。网瘾问题非但未能解决,青少年网瘾人数却从2004年的400余万,到2009年底大幅倍增至2,400多万!

    最近,由于某些电视台的相亲节目过于低俗,引发社会的反对声浪,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发文披露、批评,国家广电总局也下文进行规范管理。很快,相关电视台立即进行了改进或停播。可是,六年多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等,及全国各地的各种媒体,一直持续不断地对青少年上网成瘾对社会的危害做了大篇幅地报道和揭露。可是,不良网络游戏却越来越泛滥,网吧照旧违法经营,网瘾问题日益恶化!下面《扬子晚报》最近的一篇报道就很能说明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值得大家关注。)

      网游"实名制"具体操作语焉不详 落实执行难度大

                  2010-06-23   来源:扬子晚报    

               网游“实名制”,能治住孩子吗?

  文化部要求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虚拟货币交易,南京的小网迷们多不以为然

  昨天上午,文化部公布了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除了重申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当采取一系列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外,还增加了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的相关规定。那么,这一系列规定,真的都能得到切实执行吗?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系列采访——

      记者调查学生狂爱网游——“谁不玩网游,谁就是怪胎”

  “我同学都在玩网络游戏。”昨天,南京某重点中学初二学生小皓告诉记者,“谁要是不玩网游,简直就是怪胎。”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孩子玩网络游戏如今是普遍现象,这已经成了无法回避的话题。

  “既然绕不开,那就引导孩子玩点健康的单机游戏,或者培养一些爱好,让他们的兴趣转移到这些爱好上来。”有家长认为,网络游戏已开始挑战教育方法,家长需要换个思路来对待这个问题,与其“堵”、“禁”,不如“疏”、“导”。

             学生:为省钱玩游戏一天只吃一包泡面

网络游戏已经无孔不入。小皓告诉记者,在他们同学之间,讨论最多的话题不是习题,而是网游。“我们班同学都在玩,谁要是不玩,简直就是一怪胎。” 

   记者了解到,网络游戏需要虚拟货币一是从别的玩家手中花钱购买,一种是自己在游戏中通过对战等方式赚取。要想在游戏中获得较高的人气和地位,就必须贮存一定的金钱和装备,在很受欢迎的《地下城与勇士》游戏中,一套能帮助PK的服装至少要500到1000元钱;在《魔兽世界》或者《天龙八部》等网游中,一件关键性的装备甚至要上千元上万块钱。

   玩家大多是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的学生,他们购买点卡或者装备的钱往往是节衣缩食,能省出钱都买点卡了。还有的同学想方设法让家长汇钱,说得最多的就是“学校要我们交参考书费用”,“玩网游就需要点卡,能不买吗?”

  记者在几家网吧发现,到网吧的人绝大部分还是玩游戏。其中网络游戏占了一半以上,其他就是玩纸牌或者联机对战类游戏。在南湖路附近的一家网吧里,记者看见了五六个长相稚嫩的年轻人在玩游戏,一边玩游戏一边大声吆喝,不时还会冒出几句脏话。见其中一位小伙子玩得兴奋,记者便询问他为何这个时间段不去上学。小伙子很不屑地回了句“明天考试,学校下午放假,让我们回家自习。”

                      规定很好 执行很难

  尽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文化部的《办法》,游戏运营企业和虚拟货币交易企业们纷纷承诺“按规定执行”。但在提及具体操作办法时却大多语焉不详,纷纷喊“难”。

  未成年人网游更难管孩子拿家长证件注册“实名制”也治不住他

  对于网游“实名认证”这一块,显然有更多的空子可钻。

  “对实名注册和未成年用户监管这一块,近几年在业内一直被探讨,各家有各家的做法,但你说要完全做到位,真的很难。”该公司相关人士昨天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对所有网络游戏运营企业来说,一个身份证只允许注册一个账号近乎不可能,这就决定了未成年人拥有成年人的实名账号在操作上很轻易实现。而且,孩子拿家长的证件注册,运营企业也很难核实。要完全做到监管到位很难。“说到底,我们和未成年人之间是起点和终端的关系,中间环节很多。家长、学校的监管更直接。”一位网游公司人士说(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