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诗人昌耀的墓地【组图】


青海的昌耀■ 洪烛

 

在青海遇见不知道名字的藏女

我一律叫作卓玛

遇见没见过的植物

我猜测它就是青稞?

遇见不认识的诗人

我在心里以昌耀相称

昌耀不只代表自己

还代表青海的全部诗人

所以,昌耀还活着

跟我握手、碰杯

醉后勾肩搭背,在西宁的大街

深一脚浅一脚走着

一高兴就站住,给夜行人念他正在写的诗

问我:是生前写的好,还是死后写的好?

我只听出他的诗里面

再没有锥心的痛苦了

 

青海的诗人,再也写不出那种痛苦的诗

虽然你们脸上,浮现着昌耀苦涩的笑

 

第五届中国·常德诗人节洪烛发言昌耀的诗歌精神发源于何处,昌耀的诗歌精神是对自然、对人类、对命运的反思精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孤独。挖掘他诗歌精神的源头,实际上他是继承了屈原的精神。湖湘文化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如屈原般的入世态度,一个是如陶渊明般的出世态度。如今的湖湘文化更需要入世的精神,更需要有思想性、有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的诗歌精神。昌耀就是这样一个思想者,他思考的不是个人的小思想和喜怒哀乐,而是人类的命运。洪烛和唐力在诗会上更是说出昌耀对于新诗界的巨大的意义,他们认为昌耀是中国百年新诗中新诗精神的代表人物。洪烛说,昌耀继承了屈原深爱自然与人类的精神,现代的诗歌文化就是需要这样的诗歌思想性。

   

    常德晚报:常德市诗歌协会打造了一个桃花源诗群,听说您非常赞赏,是吗?

  洪烛:是这样的!现在的文学创作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光靠一个人单打独斗是很难的,组建桃花源诗群,有助于向外界整体推介常德诗人。在中国当代新诗界,我个人认为,除了海子就是昌耀,昌耀和桃花源、陶渊明一样,是常德不朽的名片,诗歌作者可以在这些大名片下打造自己的名片,那就是桃花源诗群。如果说前面的名片都是历史,那诗群却是鲜活的,是全国诗歌现场中的一个。屈原是经典,陶渊明是经典,昌耀是经典,现在,诗歌创作的接力棒传到了桃花源诗群这一代人手上。这一代人,在继承的基础上要创造自身的价值,绝不能吃先人的利息。常德诗歌作者的整体实力是不错的,但还要在诗歌审美方面有一些提高,要在诗作中融入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前的写作中,可能很少有人考虑到桃花源这一文化背景,但是,既然要打造桃花源诗群,就需要一个整体形象向外展示,这时候以桃花源文化背景为切入点是非常好的。对每一个作者来说,也要争取做有文化背景的诗人,做忧国忧民的诗人,屈原就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诗人的形象。

 

晴朗的风声的BLOG】常德诗人节那天,和张惠芬、邓朝辉、陈小玲、掩帘听雨陪同诗人黄礼孩,熊国华,胡笛清,冯明德、彭敏等,去拜祭昌耀墓,6月27日是昌耀出生日,特写此文怀念昌耀。

纪念昌耀的文字

昌耀与母亲在一起

 

纪念昌耀的文字

 前去拜祭昌耀的诗人们

 

 

 

他在故乡的怀抱里安睡

            ——谒诗人昌耀先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2473d0100j7s9.html) - 纪念昌耀的文字_晴朗的风声_新浪博客

 

作者:谈雅丽

 

     昌耀先生的墓地在桃源县三阳镇的红岩档,常德诗人节那天,我们陪同一群外地诗人前去拜祭他青山碧水间的坟茔,小小墓地杂草从生,显得荒芜寂静。在墓前,我们献上了蓝紫色的睡莲和山里的野花,对于这个从小离家的游子而言,此刻他睡得多么安静啊,再不受右派之苦,没有贫困之难,没有疾病之疼来折磨他了。现在,只有岩档的碧树青禾,桃溪的白鹭陪伴,他靠在母亲身边聆听着什么,一生中想对故乡说出的话终于可以尽情倾诉……

   前去拜祭的诗人熊国华和胡的清都是昌耀的挚友,他们说起昌耀的一些往事。这个十四岁抛别故乡和母亲的孩子,选择了西部的劳奔和苦难,他最后一次见母亲,是在部队开拔前临街店铺的小阁楼里,母亲寻访多日才找到两个多月未见的昌耀,而昌耀却躺在床铺上装睡,母亲见他满头汗水窘迫的样子,心疼地下楼了,当昌耀奔到窗口寻找母亲,只看到她在街头的一个背影,母亲把她的一把蒲扇留在昌耀的床头,一年后四十岁的母亲贫病去世……昌耀因诗歌《林中试笛》被打为右派,辗转于青海戈壁滩上,从此再没有回到故乡看一看他的母亲。

   其实,选择去西部不见得是昌耀对西部怀有多么深刻的感情,更多的是因为他作为诗人渴望浪漫激情的冲动。多年后,他用一首诗《南曲》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称自己为“一株化归于北土的金桔”。当他辗转于西部,自己也说“待我成长为一个懂事少年就已永远地离开了故园,并为一系列时代风雨裹挟,———‘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不得泊岸。” 昌耀被中国作协评选为当代新诗实力派诗人第一人。可惜故乡对他却知之甚少,或者说根本就不知道远方的游子中有这么一个诗人。常德诗人周碧华是昌耀的好友,他在纪念昌耀的文字中说起1993年昌耀曾连续多封书信,委托他在常德找一家接收单位,但没有单位愿意接受一个诗人,昌耀也曾希望常德的朋友能替他找一位故乡的妻子,终于未成。

    故乡没有用宽阔的胸膛迎接这个饱受创伤的孩子。朋友们将他的一半骨灰带回桃源,但在昌耀逝世后十年间,故乡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葬在乡间的诗人,坟茔倒塌,遍地荒草,在拜祭昌耀的墓前冯明德老师说起了一件小事——因为没有一条可以通向墓碑的小道,墓地旁到处都是踩疼的花生苗。诗人的家乡,当地的乡亲竟然没有人知道此地埋葬着中国诗歌界的一座高山。

    昌耀是一个苦命的诗人,因为癌症痛苦自杀,离家四十年后的一个下午,昌耀回到过桃源故乡,他面对记忆废墟,他又能说出什么?这个曾乐道于“卡斯特罗气节”、“以色列公社”,几疑自己天生 “左派分子”的诗人,却在1957年成为右派。做了近二十二年的大山的囚徒。桃源是中古时的乌托邦,而二十世纪乌托邦的信徒,却成了这个神圣祭坛的牲灵牛马。在昌耀诗文总集中,他长达30年创作活动竟没有一首是写故乡的,也许因为故乡对他的伤害太深,他不堪回首。

    在前年的常德诗人节期间,人民文学的韩作荣老师特地到昌耀墓前,因为昌耀是他最景仰的诗人。此次诗人节黄礼孩、冯明德、胡的清和熊国华等又特意拜祭昌耀墓,洪烛和唐力在诗会上更是说出昌耀对于新诗界的巨大的意义,他们认为昌耀是中国百年新诗中新诗精神的代表人物。

    洪烛老师说,昌耀继承了屈原深爱自然与人类的精神,现代的诗歌文化就是需要这样的诗歌思想性。

    在白鹭飞舞的昌耀墓前,我们都说不出话来了,其实内心感到过去十年,故乡其实忽略了昌耀这个远方的游子,对于我们写作诗歌的人来说,我们都有美好的心愿,要重新认识这个诗人,要重新地读他的《划啊划》,读他的《土伯特人》读他这个湖湘诗人写给西部的、史诗般的诗咏。

    十年了,昌耀在母亲的怀抱里安睡,山野荒芜。前不久,黄礼孩老师打来电话,他说他梦见常德给昌耀铸上一本金光闪闪的书。或者常德这座——昌耀的故园,在几年之后能够知道、能够肯定昌耀的价值,能够真正地接纳他的回归……

 

 

张惠芬      补记:再祭昌耀在天之灵!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2473d0100j9ic.html) - 纪念昌耀_晴朗的风声_新浪博客

    今天,是6月27日,昌耀的诞辰,请路过此地的诗爱者们,静默3分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d15720100jrhn.html) - 补记:再祭昌耀在天之灵!_张惠芬_新浪博客

    因要外去监考,祭奠行动只得提前到24日,我与我县的诗人李富军相约一同前往墓地,之前还有刘伯源也说要去的,但由于临时有事脱不开身了。约11时许,我们沿着泥泞的小路步行而至,因为历经了几场雨水,墓前的黄豆和花生与6月12日诗人节我们来时相比,又长高了一大截,野菊花和野草亦是,墓前的玫瑰与水莲已经萎去,看到它们,我又想起了那天诗人们的凭吊,想起了围着墓地抚摸青草迟迟不肯离去的人。

 

    在墓前,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香烛、纸钱和香烟,先呈给昌耀的母亲,我说:感谢您养育了这么一位伟大的诗人,您是伟大的缔造者,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请接收一位诗爱者最虔诚的朝拜。然后,在昌耀墓前祭奠。李富军则取出事先备好的一瓶常德大曲,敬献给诗人,他说:前辈,这是我们家乡的酒,您身前一定没有喝过的,请享用吧,愿在天之灵安息。待祭奠议程一切完毕,我们放了鞭炮,鞭炮的声音很清脆,很响亮,没有间断过,墓地上空顿时腾起一阵烟云,环绕着,久久不肯离去......

补记:再祭昌耀在天之灵!

补记:再祭昌耀在天之灵!

补记:再祭昌耀在天之灵!

相关博文:

《红岩垱:十周年清明祭》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d15720100hunr.html

《春天的怀念:悼念昌耀逝世10周年》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d15720100hkuj.html

《三月的挽歌——悼昌耀(短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d15720100cawj.html

《在诗人墓前》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d157201009n70.html

《访昌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6d157201009n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