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规划与海外人才引进



[强国论坛]:6月8日14时,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做客强国论坛,以“人才规划”与海外人才引进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参与。  [13:44]

[王辉耀]:各位人民网网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来到这里作客。希望和大家有很好地交流。  [13:59]

[想唱就唱]:你觉得此次颁布的纲要有哪些亮点?  [14:04]

[王辉耀]:我觉得这次的《人才纲要》是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人才规划纲要,意义重大,特别是里面有很多新的政策、新的思路及新的提法。比如说在其中提到出台了十项重大政策。包括实施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实施产学研培养创新的人才政策;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和基层流动政策,实施人才创业政策,以及实施企业管理专业技术人才流动政策,还有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施更加开放人才政策方面我还参与了这个方面的研究,以及这个方面的讨论及座谈,我觉得这个政策也市力度非常大的。当然还有,比如说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政策、实施促进人才发展公共服务政策、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就是说这里面有很多新的重大的政策。同时这里面重大的人才工程。不仅有政策,就是说还有一些工程来作为保障,比如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文化名家工程以及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就我们说的“千人计划”,实际上这个计划是现在提出的,但是在两年前已经开始实行了。就是说这里面包括高技能人才振兴、边远地区人才支持,就是说这里面有很多的政策等。

当然还有其他的亮点,学校高校要取消行政级别,包括实行、探索人才移民,完善外国人居留的绿卡,这些是以前没有过,总的来讲,这次政策体现了我们从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的纲领性的文件,也是一个行动的纲领。我觉得非常地及时,也是中国下一个30年腾飞的很有力的人才保障。
 [14:05]

[一天一地一广仔]:请问嘉宾,一边是国内人才流失海外,一边是引进海外人才,你怎么看这种矛盾的局面?如何解决?  [14:08]

[王辉耀]:的确如此,我们现在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比如说我们现在每年出国的留学人员是20多万人,改革开放30年累计出去160多万人,今年可能会达到180万,到去年年底我们回来的人数是49万,就是说30%左右,甚至差一点。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回归率应该到达50%,就是说整个留学生回来是30%,高端人才回来的比例更低,比如说美国我看到最新的统计,2002年时科学和工程的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到2009年仍然留在美国,这个比例达到92%,就是说去了100个,92个都不回来。其他国家和地区韩国只有30%左右,台湾地区也只有30%,泰国只有7%,人才流失的确很严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推动人才回流、人才回归非常重要的政策。

另外我们吸引外国人的力度也不够大,其他国家的人才也流失,但是他们通过移民、其他的方式补充自己的人才。比如说很多的发达国家,比如说美国,以及欧洲很多国家,包括加拿大这些国家,他们也流失人才,但是他们人才流失以后,通过人才移民也吸收很多海外的人才进来,中国现在停留在吸引本土人才,比如说“海归”对外国人才的吸引还没有完全放开。

所以这次纲要里提到要完善绿卡制度,即外国人的居留制度,要加大探索实行移民,就是说中国未来可能会建立移民局,面向全世界吸引人才。

刚才讲到一方面我们人才外流,还有吸引人才,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我觉得是两点,一个是加大吸引本国人才的力度,另外一个要开放,广纳天下人才为我所用。
 [14:08]

[生命在于忽悠]:请问嘉宾:只有从欧美留学回来的才是人才吗?非洲留学回来的算不算人才?  [14:09]

[王辉耀]:你问得很有意思,就是说人才没有国界的,我们现在进入了人才环流的时代。早年是人才外流后来又人才回流,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提法是“人才环流”在2005年我提出了一个提法,就是说对中国出国人才叫“海鸥”这种提出法是指这些跨大洋之间来回飞的人才。

非洲留学生也是人才,如果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现在非洲可能是继中国、印度之后下一个第三个新兴大陆,或者说新兴经济体,非常有很多国家有很多的资源,中国想走出去,很多人要到非洲发展,如果我们有大量非洲回来的人才,当然也是人才,就是说人才不分时间和空间和地方的。只要是人才,无论是从哪里回来都是人才。
 [14:10]

[小箩卜头]:您如何看待引进海外人才和重视使用本土人才二者的关系?“人才规划”在这方面有哪些区别性的规定?  [14:14]

[王辉耀]: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实际上,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在国内经常谈到。从人才来讲是部分国外和国内人才,只要是人才在哪里都可以成才。而且我们现在讲,成为国际化人才也不一定是非要出国,现在国内还有很好的国际化环境,主要是指你的观念的开放,国际化的视野,以及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这些能力有时在国内也可以培养。

至于海外人才和国内人才有没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且实际上在我们这个《人才纲要》也没有这样的区分。因为在这个纲要上有十项政策,在这十项政策里,针对开放国际化人才只是其中一项,其他九项都和国内人才有关。所以,这个纲要实际上是一个全面的,各方面的人才都与其有关,是一个全面的纲要。

包括这次纲要里还提到六支人才队伍,其中谈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农村人才以及12项重大人才工程里还有名家工程,所以这个人才不分海内海外,国内国外,只要是人才都在纲要中受到重用。

但是从全球顶尖人才来讲,现在我们在海外的确有很大一批这样的人,而且我们国内非常缺乏这批人,我们需要这批人回来参与中国的建设,比如说这里面提到“千人计划”,这是专门针对海外人才的工程,“千人计划”只是12项重大工程中的一项,其他12项也是和国内人才有关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规划纲要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还是非常恰当和全面的。
 [14:14]

[筝鸣]:行政级别易取消,官本位意识消除难啊。嘉宾,你对此有何见解?  [14:16]

[王辉耀]:这是非常好的话题,我们在谈行政级别、官本位及官本位文化在中国的确根深蒂固。这个东西你也很难去怪大家这么想,因为这个体制机制就是这样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学里,有很多教授也争当一个处长,我成为看过一篇有40多个教授争当校长的文章。还有考公务员,在医院和学校都存在行政级别,以及国企代表做了老总还做其他的职位。就是说都有级别来套,这对体制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这次规划纲要里提出“党政人才要从社会中选拔”就是说企业事业单位来,也可以从社会来,不一定你只有当过处长,才能当局长,我觉得这种官本位要打破。

今天我看到一则消息,日本大使是从民间选拔的,美国财政部长可以从公司里聘请,中国也可以拓宽行政渠道。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现在提到国有企业要实行股权激励,就是说我们一方面使这些企业慢慢地与市场接轨,在与市场接轨以后,大家就不一定要靠官本位来作为自己的依靠,比如说你现在退休了,你是什么级别,你要达到多少级才有汽车、房子,才可以住多大的房子,这些都和你的级别套上去,所以大家为什么注意官本位,因为和物质待遇挂钩的,如果采用市场的标准,把激励机制用起来,大家就不需要这个行政级别的保证,所以对取消行政待遇是有帮助的。

这次《人才纲要》提到国企要推行股权激励机制,很多事业单位也要采取理事会、董事会这种机制,我觉得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法,从观念上,从舆论上,从导向上来去掉“官本位”的意识,《人才纲要》在这个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14:16]

[红色资本家]:请问王副会长:“千人计划”中除了高薪吸引外,是否还有其它手段相配合?  [14:19]

[王辉耀]:“千人计划”实际上不光是高薪,实际上这个薪不一定比国外高。比如说它有一百万回国安置费用,但是实际上有一些顶尖的科学家以及创新人才在海外收入也是很高的,我觉得更重要是其他方面,就是说“千人计划”也叫国家特聘专家,实际上相当于一个荣誉,也相当与一个待遇。如果获得国家“千人计划”的专家,他们具体的工作部门,比如说在地方上,在科技院校,在国资委的企业里,在创业园区里,他们都能够受到当地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政府的重视,对他们回国发展,不管是搞科研,搞创业,甚至做企业都有一定的支持。所以主要好处是在于得到了事业上的重视,以及国家对他的认可,我认为这几个方面是“千人计划”比较吸引人的地方。  [14:19]

[余青山2]:王会长,有网友说“千人计划”是为某些高官制定的,他们的子女正好可以通过这个计划进入国内政界。正如一些官员通过“选调生”让自己的子女当官。  [14:21]

[王辉耀]:我倒不完全这么认同你的说法。当然你说的是个别的情况,这的确不能排除。但是“千人计划”是有门槛,必须在国外达到正教授,而且是知名学校,知名跨国公司,或者大型研发机构,它有相当的门槛,而且是领先和创业的人。

如果是高干子弟达到这个水平也可以,但是我们需要完善的是我们的评估机制和选拔机制,就是说,的确“千人计划”里是面向全世界、高端、顶尖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靠我们去挖,去进一步加强挖掘的力量,而不仅仅靠招聘会的形式,或者一般的出访、座谈。对这些人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要“三顾茅庐”想尽一切的办法,就像当年我们请回钱学森、李四光这样的人才回来。如果有什么不太合适的地方,可能是我们在评估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然“千人计划”也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在不断摸索,总的来讲,我觉得“千人计划”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引回来的专家、学者确实层次、水平及各个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特别是人数上,我们目前为止已经吸引六百多位回来,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同时中央“千人计划”起到样板示范作用,也带动地方上、各个省的自己的“千人计划”,整个形成重视人才,重视吸引人才的良好氛围。
 [14:21]

[章都途]:请问嘉宾:以你自身的经验,回国内以后是能帮助改变一些弊端?还是最后自己被“改变”了?  [14:24]

[王辉耀]:从我自己的回国的经验来看,我觉得我们是在做帮助中国改变的事情,特别是参与到伟大变革工程中。比如,我在90年代回国,开始我是创业,参与了很多项目,在国内进行开发,2000年以后我转到公益上,比如说我们创办了欧美同学会、商会、还把新的理念及机制带回来,我们带回很多体制外的人才。最近这几年我又发起创办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我们为国家在很多政策上提出建议。包括“千人计划”,我还是中央人才协调小组的聘请的专家,直接参与了人才规划纲要的可行性研究及编制工作,在这里你可以看出这次有很多新的政策提出来,包括吸引海外高人才回国,制定完善出入境的居留,包括在税收、保险、子女入学、担任领导职务、评选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特别是中间还包括完善外国人居留权制度,探索实行以技术移民,包括中国企业到海外去举办研发机构等等,就是说这些东西。  [14:25]

[子非鱼安知鱼乐?]:请问嘉宾,什么样的人叫人才?陈良宇、王益、文强之流算不算人才?  [14:28]

[王辉耀]:关于人才的定义,或者说对人才的看法,在起草《人才纲要》过程中,我记得当时座谈时都有很多讨论。后来这个纲要是这样定义的,就是说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所以说,人才就是要对社会有贡献,或者你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光是指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你所提到的问题,可能是有一些人具备一些知识和技能,但是是不是对社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还是负面的劳动,或者说带来的是负面效应,我觉得可能是人才参与的标准。我觉得对这个社会有正面影响、正面贡献的人,都算人才。按照这个纲要的提法,是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并可以进行专门的劳动的人。

比如说陈良宇他们具备专业的技能,还有专门的知识,但是他可能对社会曾经有过贡献,但是后来对社会还有破坏,如果对社会有副作用以后,我觉得他就不一定能称之为“人才”起码不是一个全面的人才,起码不是按照人才纲要中定义的人才。
 [14:28]

[戒烟限酒]:王嘉宾,你对我国引进和使用海外人才方面的整体状况有何评价?还存在哪些瓶颈?如何突破?  [14:34]

[王辉耀]:目前来讲我们动海外人才的吸引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首先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这个工作提到新的高度和新的重视程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我们政府各个部门及各个机构进一步完善引智和引才的计划。现在还有留学人员反映,他们回过,因为在国外定居很多年,如果加入国外国籍的话,还需要签证,而且这个过程很繁琐。能不能有一种政策,只要在国外拿到学位,或者是国外大学毕业就可以一次发放五年多次签证,或者十年往返签证,如果他们回来以后,三个月要出去,六个月要出去,所以在签证上还需要进一步接访思想,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发放侨胞证,我们不仅有留学生,我们还有新移民的人才。现在对于香港回来的同胞有回乡证,台湾回来的同胞就可以办台胞证,也不需要办出入境签证,对中国大陆出去的留学人员,或者人才他们回来是不是可以给他们发一个侨胞证,我希望这个方面可以落实。

还有双重国籍是不是可以考虑,原来是发达国家吸引人才采用的方式,现在发展中国家也相继采纳了。比如说印度2003年承认双重国籍,菲律宾也承认,韩国也承认,越南也在去年10月宣布承认双重国籍,包括中国香港地区也承认双重国籍,这种政策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用到中国吸引人才的政策里来。

我感觉还有很多流动机制体制方面的政策可以进一步放宽,当然还有人才回来以后,关键怎么使用,这个问题不光是引进回来做一个摆设,而且实实在在要使用。这次《人才纲要》谈到要以用为本。这个东西很重要,我们要这些人使用好,发挥好,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

当然还有子女教学的问题,很多海外人才回来以后,由于子女在国外上中学、小月回来以后不太适应国内应试教育以及教育体制,他是不是可以进入双语学校,或者是在机制上放开。因为很多留学人员一毕业就回来,或者子女上大学回来,中间三四十岁很难回答,因为子女在外面上学。我还听到一个反映,他们告诉我,他们学校想办一个国际学校,但是在教育体系里就批不下来,对于他们吸引国外的高端人才回来非常不利,而且是一个重点知名大学。实际上这些人才回来以后,如果上其他的国际学校很贵,比如说在北京有顺义的国际学校,一年学费是30万美元,非常贵。上海的国际学校也非常贵,如果大学自己来办就可以减少一定的成本,而且还可以解决这些人才的后顾之忧。据说在政策上还没有放开。就是说允许大学办他们的国际学校,我想类似这样的问题都是一些具体的问题。
 [14:34]

[小小教书匠]:请问王会长,您作为“中国最受尊重的十大海归人物”之一,您认为你的创业成功得益于什么?国内的政策环境给您提供了那些支持?  [14:36]

[王辉耀]:谢谢你,其实这是很多年以前有关机构给我的荣誉。实际上我在90年代回国创业的时候,正好碰见了国内发展大潮。大家知道,在国外你可以看到很有规律,可以看到30岁到60岁的状态,你买一个房子,做一个按揭,养一只狗,平均一个家庭三至五个小孩什么的,但是你回到中国来有很多机会,尽管中国有很多地方不完善,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但是中国的机会的确是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也是最有创业机会和创业成功机遇的过程。

所以我觉得回来创业与中国经济的腾飞和项目的在中国市场的开发,我们在国外的经验可以把国内的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包括像引进外资,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上都可以做很多工作,我觉得对我们创业成功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也得益于我们既熟悉东方文化,还熟悉西方文化的便利条件。

当然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是对我们这批人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14:37]

[船山石]:嘉宾,现在国内很多人想移民,你觉得原因是什么?  [14:38]

[王辉耀]:上一期的《南方周末》中国移民的现象,就是说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中国的企业家或者财富阶层的不断壮大,移民的人越来越多,这本来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这里面的确有不正常的地方,比如说企业家移民很多,或者官员家属移民很多,我觉得这很不正常,不属于正常范畴这需要引起注意。

但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有大量人才移民出去,我们没有吸引别的人才到我们这里做补充,这对我们非常不利。就是说,实际上欧洲很多国家,东南亚很多国家,比如说新加坡,他们有很多人才移民到国外,同时还可以吸引很多人到本国来,中国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越来越多人移民国外,越来越多人出国留学,但是我们在吸引外国人到中国,我们在吸引外国人到中国留学时做得很不够,就是说我们有很大贸易的顺差,但是我们的人才贸易,人才交往上我们有巨大的逆差,这次《人才纲要》也提到要完善外国人的居留权,要探索实行人才移民,可能以后会考虑建立中国自己的移民局,我觉得这都可能。我认为现在“移民”这个话题,突然得到大家的关注,我觉得也是正常的,说明全球化时代,人才的流动的频繁。

当然要警惕中间不正常的移民,但是正常的移民,我觉得是无可厚非的,同时我们不能只出不进,我们不仅有移民出去,我们还需要吸引更多人移民到中国来,到中国来留学。
 [14:38]

[我爱巧克力]:海外人才引进固然重要,国内人才也需要重视,您怎么看待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14:45]

[王辉耀]: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我有一个提法是这样的,就是说大学生人才过剩,实际上是我们和人才的短缺有关系。似乎这个话听起来有矛盾,实际上不矛盾。就是说,大家学生按我们人才中的占的比例是9.2%,实际上发达国家是30%以上了,就是说这个占比并不是很多。比如说就业比较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国家过去很多年经济是靠投资拉动,而不是靠人才拉动,投资拉动大家都知道,带动很多蓝领、农民工就业,但是这个模式现在不行了,就是说我们需要增加我们的人才拉动,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第三产业、高科技、金融保险、服务行业等占我们整个的GDP比重才40%左右,发达国家是80%。从40%向80%迈进需要应用大量的大学生人才,社会教育的人才,这里就缺这种领军人才、高端人才。

比如说回来一个李彦宏,创造一个百度,就带动五六千人的就业,而这里面大多数是大学生就业,而且上下游加起来是上万人。比如说出一个马云,有一个阿里巴巴可能也带动了上下游加起来上万人就业。就是说我们需要大量引进这种领军人才,创造性的人才,中国特别缺乏这个方面的人才,比如说在美国的硅谷,他们的高科技公司一半以上是由这些移民和外来的人才创办的。如果中国想吸引大量的高科技人才,或者领军人才,可以带动高科技产业、服务行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就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所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缺乏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创意人才的原因。

这次《人才纲要》也提出要大量吸引高层次人才,来带动社会的就业。
 [14:45]

[杜康]:嘉宾,你觉得中国为何老拿不到诺贝尔奖?  [14:46]

[王辉耀]:我认为这个问题是类似“钱学森之问”的问题。我感觉和我们教育体制有关。就是说,我们现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够。创新型的机制也不是很通畅。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比较循规蹈矩的学生,比较听话,没有创新意识,可以说创新意识很薄弱的人才。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在孩子的儿童时期就要创意性的培养非常缺乏。我们的中学生、大学生没有很多的时间做社会的工作,或者做独立的实验,都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我们的科研院所里,官本位的情况很严重。一旦优秀的人才都去做官,能够持之以恒,真正踏下心来潜心做研究的人非常少,我感觉我们出不了诺贝尔奖人才的很大原因的确和我们教育体制,和我们人才的用人机制,和我们目前现在行政官本位有关。要改变这种情况,要改革我们的高考,改革我们的办学,改革我们科研经费申请和审批的模式,改变官本位的意识,让能够研究创新的人才,真正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研究。

同时我觉得我们要引进诺贝尔团队到中国来,按我的想法,目前真的诺贝尔奖居住在中国只有杨振宁,实际上像很多的国家,都把吸引诺贝尔获得者到本国工作作为吸引人才的一个方面,比如说新加坡、英国都是这样做的,还有澳大利亚、日本都有这样的政策。我觉得中国可以吸引这些专家,搞联合开发,联合研究,做更多联合合作的国际项目,这样中国就可以尽快出诺贝尔奖了。
 [14:46]

[hpty]:嘉宾,这次人才纲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为何选择这个时机颁布?  [14:49]

[王辉耀]:《人才纲要》的背景是这样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模式竞争的核心是低成本,人口红利,投资拉动。实际上在这块,在过去30年创造了我们中国的辉煌,包括到2008年中国北京举办了奥运会,在《人才纲要》是在2008年启动的,正好是我们改革开放30年的结点,过去是靠人口红利,人口低价,靠中国制造,靠廉价的劳动力,靠环境、能源的消耗,农民工福利的牺牲,这个模式是难以为继的。特别是在2008年我们的人口红利达到了顶峰,2008年我们开始下降,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这个《人才纲要》经过两年的研究,2010年出台,特别是经历了金融危机以后,我们认识到,中国必须要转型,社会要转型,经济要转型,体制要转型,靠什么来转型,就必须要靠人才。所以我们要从过去30年的人口红利,转成未来30年人才红利,我们要从过去30年投资拉动转向未来的人才拉动,我们从中国制造专向中国创造。我们同时还要从过去30年的招商引资转到未来30年招才引智。这个《人才纲要》是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转型的行动纲领,我认为它非常及时,也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中国要转型,靠什么来转就必须要靠人才来转。  [14:49]

[hpty]:嘉宾,关于人才引进问题,你有没有专门研究过?有哪些心得?  [14:50]

[王辉耀]:关于人才的问题我也做了一些研究,这些年我一直关注国际化的人才,包括海归人才,去年我出了一本书叫《人才战争》,这本书在社会上反响很大。在今年又出了另外一本书叫《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这个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的。在这两本书里我特别突出谈到我们现在是进入一个全球人才竞争时代。过去我们是进行资源的竞争像石油的竞争、粮食的竞争,还有其他的提法,比如说“金融战争”、“货币战争”、“石油战争”实际上最根本是人才战争,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做了很多研究,特别是比较了很多国家吸引人才的方法。所以在《国家战略》这本书里我研究发达国家如何吸引人才,新兴发展中国家如何吸引人才,正在发展的国家如何吸引人才,中国有哪些成就和不足。包括今年我还有幸当选中国人才学会的副会长,我觉得,我又可以和人才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家在一起交流,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是有很大的发展的。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本身在欧美同学会上,我们还成立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在这个中心里我们还举办了很多人才的座谈会,包括欧美同学会去年还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今年还要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我们吸引国际上顶尖的学者、专家来中国讨论各方面的问题,发挥他们的智力优势,我觉得人才研究是很有广泛前景和对国家有密切影响的一个领域,而且这个领域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14:51]

[主持人]:嘉宾,一边是引进人才,另外很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教育部也搞了个教育发展纲要,你对中国教育提点建议吧!  [14:53]

[王辉耀]:你问的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就是说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引进,另外还要重视人才培养,我觉得人才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解决很多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方法。中国现在也在搞教育规划纲要,我觉得教育规划纲要中有几个方面可以再想一下,因为在我的博客上也提到过对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

现在我们正在高考,我对高考就有一些建议,我觉得应该尽快地实施。第一,我们的高考可以一年举行多次。就是说不要每年只考一次,现在是一考定终身,现在国外很多高考是一年可以考很多次,你选你自己最好的成绩,哪怕某一次发挥不正常,也不影响你上大学。

第二,应该全方位地评价,不光看你的成绩,比如说你的社会工作,你在学校社团的工作,还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你的创新能力如何,是一个全面综合评价的。

第三,应该有学校或者老师、社会上的推荐信,从不同角度看这个学生,给人一个很综合全面的评价。

第四,学生要有自己的综述,就是说他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他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为什么要上大学,要有自己申请的材料,不光是看一份试卷,要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

第五,也是最重要一点,大学要有办学自主权,每个学校要可以自主招生,我们很难想象中国这么大,两三千所大学都是千篇一律的,都是一个试卷,一种模式招生,这对中国出不了人才,包括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说我们必须要让大学开展竞争,如果中国大学部开展竞争的话,现在香港的大学、台湾大学都跟你竞争,跟重要海外大学都和我们竞争,去年我们有80多万高中生放弃高考,今年有50多万,而且今年本科生出国留学已经成主流,如果中国大学再不进行改革,而且我们人口在下降,每年高考的人数也在下降,这都会面临很多的挑战。如果再不进行改革的话,我们人才培养,我们大学的生存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中国的人才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14:54]

[阳春腊月]:王会长,你觉得普通百姓通过自我努力改变命运,现在比二十年前容易了还是困难了?  [14:56]

[王辉耀]: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应该比20年前更容易。为什么这么讲?20年前人才不能流动,农民工不能流动,现在起码农民工可以想大城市流动,而且很多城市已经开始户籍改革,取消户籍,中国城镇化进程给人提供很多的流动空间,20年前你出国留学很不容易现在很容易。而且20年前包括公务员,官员也不是那么多职位可以拿出来开放,相比较而言是比20年容易了,但是是不是很理想化,其实也不是,这次《人才纲要》突出要解决观念上、意识上的问题,同时促使各级政府各个事业单位真正重视人才,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的障碍,和机制性的障碍,促进人才的使用的标准,而且更多地来创造用人的环境,包括这次提到用人发展方针,“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如果真正把这些都贯彻到位的话,人才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  [14:56]

[主持人]:公务员考试为何那么热?  [14:57]

[王辉耀]:实际上这个现象也是有点中国特色,就是说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很多的比较有权力有资源的部门都是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单位,或者体制内的单位,这个现象也不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实际上需要改变的。为什么呢?我们需要人才要在各个方面流动,去各个领域,而不仅仅局限在公务员,因为对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公务员人才是相当过剩的,而且以后要实行小政府、大社会,我们不需要这么多公务员,而且公务员多了以后,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完全是正面的。所以我觉得,要改变这个现象就是说要从根本上去掉官本位和去掉行政化级别的待遇,因为很多人考公务员,是考虑到有了这个级别,在体制内可以流动,比如说现在到处招聘,你必须做过科长、处长、局长,你进不到这个体制,你很难流动,这次纲要提到要在社会说选拔人才,你没当过科长,也可以当局长,你当过局长,还可以当公司老总,甚至企业的人。就是说体制内和体制外人才可以流动,这对“公务员热”在导向上会是一个很好的指引方向。

因为我们过去的导向,大家可以看得出来,都是奔着公务员去未来成才方式方法多,不当公务员也可以进政府,这样就没有人考公务员,成才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各个行业人才的流动也越来越普遍。
 [14:57]

[王辉耀]:感谢人民网的强国论坛进行的这次访谈,也感谢有这么多网友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很高兴来到人民网作客,非常感谢大家,谢谢,再见!  [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