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人钓鱼


  最近看了关于“孟子的仁政”,还没有来得及写点东西,就看到联合早报的这篇文字。

  文中以高考为现实题材,援引孔孟之道,细腻的针砭了中国的教育和考试原则。

  今年高考的语文作文题目已经被网络上搞成笑话。每一个省份的考试题目都被连线成了社会的黑斑,让人哭笑不得。

  总起来看,各地的作文题目现实的很,不知道应该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们是应该专心学习还是多了解社会?

  这篇文字,警示我们尊重规律的重要性而不是造作或者人为的制造作文。作者认为:引导学生们的学习方向关系一个民族的未来。

  【联合早报】丹麦人钓鱼

                                                   陈迎竹 (2010-06-09)

  鱼有很多钓法,但丹麦人的不一样。

  据说,丹麦人钓鱼要申请执照,要了解法律规定什么鱼不能钓、哪些湖和海域在什么季节不能钓、多小的鱼不能钓……

  原因?虽然住在海边,但千百年来的经验使这个民族明白,如果漫无止境的捕捞,大海里的鱼也会有穷尽的一天。

  前天是中国学生升大学的高考第一天,上海市的作文考试题目大意是: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钓到以后用尺量一下,太小不合尺寸的就放回去。他们认为让鱼长大会更好。

  题目同时举了个中国的例子,孟子说“数罟(音古)不入洿(音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细密的渔网不放入鱼塘,则鱼和鳖就会吃不完。

  题目要考生从中写出“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这个题目很明显是对应当下最热门的话题,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更美好和谐的城市生活……对关注时事的上海学生来说,应该都不难发挥。

  报章媒体循例在隔天跟着做文章,访问的专家学者莫不以生态环保、城市和谐等角度评论一番。

  环保、低碳既是上海世博会所要呈现的重点,也是当前世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更可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作文选题的方式让莘莘学子对课题做一番思考,不能不说切合时宜。

  但是如果能允许学生引而申之,从自然与环境更进一步朝当前中国社会与人文的失衡去想,可能更有助于建立学子对社会的关怀精神。

  孟子那句话是在与梁惠王对答的时候说的,好战的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很用心,但是人口没有增加,反观邻国君主治国没那么用心,人口却没有减少,他问孟子为什么。

  孟子显然不认同梁惠王治国用心的说法,他认为真正的治国用心,应该体现在给老百姓安居乐业。农耕的季节到了,不会因为其他事务――主要是指战争和徭役――而耽搁;此外,教育、养老、温饱统统有着落,从生养到死葬都没有让百姓抱怨的地方,那么就是王道的开始,四邻的人民自然会想迁移而来,人口就会增加。而要做到这些,按照时节规律伐木和捕捞就很重要,植物能安然生长,百姓就有衣帛可穿,牲畜能安然繁殖,人民就有肉可吃。

  按时节伐木和捕捞,是顺应大自然的生殖繁衍,给予休养生息的机会,反之用细密的渔网把大鱼小鱼都捕捞了,不问时令把大树小树都砍伐了,不但是危害生态,更会影响到人民未来的生计。古代的民生多靠天吃饭,生态失衡往往就引发天灾,但是孟子要强调的其实是生态失衡与否,百姓安全、温饱与否,跟政府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丹麦人钓鱼的时候可以不自欺地把小鱼放回大自然继续生长,是千锤百炼出来的守法精神和法治文化,这在目前的中国显然还做不到。而政府政策能不能在强大国家实力与富裕百姓民生之间取得真正的平衡,不为了经济收益而任由企业用绵密的网挤压民力,这都是丹麦人和孟子的智慧所要表达的。

  中国对煤矿的依赖非常大,对生产线也是如此,而无论是矿工还是流水线上的工人,甚至整个社会的底层,从经济上看其实都像小鱼一样,一点都不肥美,法律与政策能不能使他们获得放生壮大的机会,考验的是政府这个超级考生。

  学生大概不能在考卷上陈述太多社会批评观点,不过能否从这一层面思考,其实很重要,因为这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政治智慧,也是普世价值,教与学甚至官与民双方能不能从中找到理解社会发展的共同基础,关乎两代人、两个阶层在政治与社会观点上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