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分化严重的警示(下)


进入本世纪,美国的贫富分化现象进一步加剧。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家塞斯和巴黎经济学院皮科蒂的统计,2007年,美国收入最高的1%人口其收入占美国个人收入总额的比例达到了23.5%,这一比例已经和1929年大萧条时期比肩。另外,经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美国收入最高的1%人口其收入年增幅在20022006年期间达到11%,而其余99%的美国人收入年增幅不足1%

 

可以说,次级抵押贷款正是美国政府和华尔街为那些饱受贫富分化之苦的中低收入群体抛出的绣球。2001─2003年美国新增次级抵押贷款占新增个人住房贷款比重在8%左右,但2004年这一比例一跃到18.5%左右,直到2007年都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这同美国政府通过降低首付比例和利息补贴政策等手段强行刺激需求密不可分。通过消费者过于自信的负债消费和华尔街人士过于自信的金融创新,美国延缓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但由于贫富分化现象的加剧,在美联储连续两年提高利率后,次级抵押贷款者最终入不敷出,终于导致2006年下半年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破裂并引发了金融危机。

 

如果说贫富分化是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那么贫富差距的缩小才是避免经济危机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但目前看来,虽然短期内由于富人收入的下降,贫富分化暂时缓和,但由于救市政策中的救助资金大部分向富人集中以及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可能会导致未来贫富分化更加严重,从而为下次经济危机埋下了伏笔,这已经在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和2001年连续两次经济衰退中得到了印证。

 

从美国的历史经验可以发现,今天中国的贫富分化现象,除了前文阐述的原因以外,笔者认为和中国经济的金融化、资本化、证券化、杠杆化程度的深化有关。

经济的金融化带动了繁荣,但也产生了财富向资产拥有者、股权拥有者、广义的金融和资产领域偏移的趋势,导致劳动性报酬尤其是商品生产劳动者的报酬水平,相比之下呈现收敛趋势。由于凝聚在资产(特别是房地产、资源、股权)上的财富的增值速度大大快于凝聚在劳动、储蓄中的财富增值速度,使得在一个相对的意义上,出现了有产者富,多产者富,无产者贫,少产者贫的现象。

商品化时代和资本化时代,财富的逻辑是不同的。在商品化时代,财富主要来自劳动、生产率提高及管理改善,财富的分布相对均匀,商品的价格主要由成本加一定的利润率决定;而在资本化时代,财富的分布相对离散,资产的价格主要由预期、流动性、交易决定。

因此。加强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就变得日益重要、紧迫。要严厉打击各种金融犯罪;对金融化趋势中的资产获益者征收利得税;国有产权的红利应纳入社会基础保障体系;坚决清除权贵金融主义。

现在天天都在谈论刺激内需,中国消费不足归根结底还是贫富分化的结果。中国如果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必须要立足于收入分配的公平,特别是要摆脱国富民穷的局面,挤压房地产泡沫,严打腐败寻租,否则积压的矛盾早晚有一天会爆发。我们不要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