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员工发辆车 华晨是炒作还是造作?


█疯狂的塞车

    如果说五年是汽车的一个时代,那么“十一五”无疑是中国汽车市场史上最好的时代。这五年中,中国成功实现了产销双过千万的历史最好业绩,正式跻身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这五年,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们从小到大,逐渐成长起来,成为跨国汽车品牌们如今最不敢小觑的后起之秀。而对于华晨汽车而言,这五年中,华晨完成了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经营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是,经过五年的发展,华晨总结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中华品牌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正是得益于华晨始终坚持以“品牌创新、研发创新、资本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华晨发展模式”。华晨模式成功解决了自主品牌的资金、技术、品牌三大核心问题,确保企业能够紧抓机遇、从容应对挑战,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腾飞。
    以资本运作起家的华晨,在成立之初便走出了一条“金融+汽车”的独特发展道路。通过将资本市场与汽车产业相结合,华晨顺利实现了资本运作与实业发展的双赢;在“闭门造车”的时代,华晨率先打破企业壁垒,成功引进了金杯海狮系列轻客。在积极与国际先进企业进行技术合作的过程中,华晨更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研发体系、掌握了产品核心技术,实现了由合作造车到高起点自主研发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华晨以产品品质为依托,以品质建立口碑、以口碑树立品牌。——如今,中华、金杯两大自主品牌已全部荣获国家“驰名商标”认定,华晨也成为第一个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轿车、轻客全国驰名商标称号的汽车生产企业。
    于是乎,希望证明自己、并被业界认可的华晨汽车于8日晚间在厂区举办了“爱我中华”大型主题晚会,华晨汽车董事长祁玉民在“十二五”规划发布现场,特意临时追加了一条“‘十二五’期间,争取给每位员工发一台车”的宏伟目标。
    老实说,这是一个馊主意。尽管今年上半年,华晨汽车经济总量、运行质量和管理效能实现同步提高,年初既定的全年整车销售50万辆目标也将顺利实现。“华晨汽车进入了企业历史上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时期!(祁玉民语)”
    但这个由现场主持人的一句玩笑话而引发的华晨汽车“十二五”规划的改变可以说在汽车界绝无仅有,就像10多年前史玉柱在领导的鼓励下一拍脑袋将原本设计为19层的巨人大厦钦定为72层一样石破天惊。
    祁玉民甚至自己算了一笔账,每位员工发一辆车,这个费用就高达35亿元,这对利润不高、甚至企业长期亏损的华晨来说,这个拍脑袋决策实在是荒唐之极。2005年以来的5个财年,由于中华品牌的影响,沈阳华晨金杯已经出现了4年的亏损,只有2007年实现了盈利。即使是在中国汽车突飞猛进的2009年,中华仍然处在亏损状态,其销售增长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所以,在企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临时在一个五年计划中添加“给每位员工发辆车”的决策实在有些不妥。长期的亏损再拿出来35亿元给员工谋福利,看起来很人性化的企业管理,却实际上是最不理性的管理方式。难道到最后以扣掉员工两年工资的形式来兑现诺言?!
    当然,这一方面显现出祁玉民的领导魅力,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企业掌门人愿意和员工一道扭亏为盈、反败为胜的决心和信心,但在下窃以为,一个代表企业中长期发展发展目标的“十二五”规划不能这么儿戏,不能因为领导嘉宾的一句玩笑就临时加入一段近期难以实现的“福利”!
    传说中有一种“三拍”领导: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业内人士都知道,华晨汽车是中国汽车制造的先行者之一。在国内对汽车制造还一片懵懂的时候,华晨“摸着石头过河”成就了中国汽车的一段传奇。然而,斯人已逝,今非昔比。随着奇瑞、吉利、比亚迪、长城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崛起,华晨汽车倍感压力。
    在华晨汽车走到今天的时候,面对宏伟的“十二五”规划,祁玉民的拍脑袋决策显然已经脱离了现实。面对华晨汽车的高调和掌门人的大公无私,我们能说什么呢?就像阿根廷国家队,虽然在德国队的进攻下提前打道回府,但谁又能舍得那个如孩子般单纯、又如父亲般慈爱的主帅马拉多纳的温情管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