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违规成本低成为一种“时尚”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证券市场作为一个逐利场,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纷纷置身其中,无不是为了“利益”两字。追求利益本身没有错,只要采取合法合规的手段。不幸的是,某些参与者仅仅只为利益而不惜铤而走险。

      A股市场诞生20年来,违规违法事件层出不穷,有参与者心态浮躁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则是由于制度建设的不健全与不完善所导致的。客观地说,尽管自2005年以来中国证监会大力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与市场化进程,但违规事件仍然频频发生,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确实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从此前的大庆联谊、东方电子、银广夏,到通海高科、立立电子、江苏三友、苏州恒久,从信息虚假披露到造假上市,众多上市公司造假现象的鱼贯而出,显然并非偶然的独立事件。某种意义上,这是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更是违规成本低的一种必然。

      某些上市公司大肆造假的同时,中介机构往往因为未能勤勉尽责而成为其“帮凶”。如按照企业上市过程中的“潜规则”,欲上市企业的资产完整、专利以及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内容,以律师审查为主。在闹得沸沸扬扬的苏州恒久“专利门”事件中,对于该企业虚假披露的专利问题,作为中介的相关律师难辞其咎。保荐代表人由于把关不严,同样脱不了干系。

      除了上市公司虚假披露、中介机构常常不能做到勤勉尽责之外,证券咨询机构的违规行为亦不能忽视。市场上“黑嘴”横行,遍地是“股神”的现实,至少说明证券咨询行业的发展已经“误入”歧途。不仅如此,像信息泄漏、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等现象如同家常便饭地发生着,这一切是市场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阵痛,还是监管存在缺陷的必然?

      “利”字头上一把刀,违规意味着必须付出代价,但代价却也有轻重之分。江苏三友隐瞒实际控制人变更的事实达六年之久,事情曝光后,深交所也仅仅只是给予谴责了事。如此之轻的处罚,其实就是对那些造假企业的一种“奖励”。事实上,对于某些上市公司恶意违规行为的类似处罚,市场上并不罕见。因此,我们也就可以想象得到,为什么上市公司违规会出现前赴后继的离奇现象。

      违规成本低之所以广遭诟病,主要原因在于对损害投资者与整个市场利益行为的打击不力。可以说,违规成本低已成A股市场的一种“时尚”,但它又绝对不应该成为一种市场“时尚”。当我们总是高喊着“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时,更应该像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方式学习,像保护盲人过马路一样保护中小投资者。

      减少甚至杜绝违规事件的产生,症结已经找到。严厉处罚违规者,警示后来者,不仅是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根本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的基本诉求。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07/12/content_5676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