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基地打蓝忙


七月正是天气最热的季节,蓝草到了收获期,制靛人也到了忙的时候。我第三次来到位于福建山区的蓝草基地,实地观察制靛全过程,并把其过程拍摄下来,制作宣传片。

汽车离开县城,沿着陡峭的盘山公路一直向山上开去。沿路路边都是种植的枇杷树,可惜过了季节,无法看到满树挂满黄金果的盛况。上午九点半到了基地,汽车直接开到了打靛池边。打靛人早就在等着我们了。本来应该是早上5点开始打靛,为了我们拍摄,推迟到我们来才开始。我赶紧拍摄。只见满山的树木间,蓝草生长得极好,今天雨水极多,前段时间南方大雨倾盆,还好对基地的蓝草生长看来没有影响,相反,蓝草长得比往年还好。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一担担蓝草挑来池边,池里已经泡好了蓝草,满池碧绿,但有股腐烂的气味。把草捞起,加水冲洗,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开始搅拌,这个过程叫做“打靛”。其作用是让石灰与蓝草液起反应。随着不断的搅拌,池面上开始出现蓝色的泡沫,这就是“靛花”,不断的搅拌,原本是浑浊的灰色水慢慢变成蓝色,靛花也越来越多。随之将靛花捞起放到边上的木框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小时。另外一个池子里是已经在沉淀的蓝泥,将多余的水放掉,继续晒干后捞起,装进袋子里用石块压住沥水,待成干泥后,揪成一小坨放在路边的布网上晒干,蓝靛就制成了。靛花在晒制的过程中,要用网盖住,因为靛花太轻,容易被风吹走。靛花是上等的材料,特别是头道靛花质量最好。中国画颜料的“花青”就是用这个制成的。蓝靛既是传统的中药,也是传统的蓝染染料。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基地是由几十户农民组成的农民合作社,蓝草各家自己种和制靛,但销售有组织进行,这样既保证了原料来源,也保证了销售渠道畅通,农民只管种植和制靛,销售有人负责。唯一不足的是,各家的技术不太统一,还需进一步完善。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这里生产蓝靛有几百年历史,具体从何时开始,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只记得现在的工艺是按照清代的工艺做得,几百年没有改变。以前的种植和制靛的规模还要大。这里海拔300多米,气候适宜,泉水丰富。主要作物是枇杷,蓝草和水稻。水稻和蓝草隔3年要互换一下地,以保证品质。虽然离县城没有多远,但这里的制靛工艺没有收现代化影响,生态环境也极好。在成片的制靛池边,池塘的水碧绿,鸭子在池边悠闲的觅食,青山碧水,白鸭蓝靛构成了一幅自然的风景画。这也是我们选择这里作为基地的原因。我们所作的天然染色必须采用天然染料,而天然染料的生长环境也需要生态好的地方。

undefined大山深处.JPG烟雨朦胧的山区.JPG满坡青黛如眼来.JPGundefinedundefined靛蓝粉 副本.jpg

蓝靛生产在现代已经不多了,其生产地大多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我想只有这些地方的环境没有被污染,有好的蓝草种子和技术还不够,好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毕竟这里使用的是天然泉水,非城市里的自来水所能比的。人们喜爱天然蓝色的澄净和安详,那是因为这里面蕴含着最自然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