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提拔这样的下属


我会提拔这样的下属

 

 

《中外管理》杂志2010年第7期“独家策划”寻找现实版“杜拉拉”

 

主题背景:

自称“比比尔•盖茨的故事更值得参考”的《杜拉拉升职记》,讲述了一个没有什么社会背景的大学毕业生,从一名普通的助理,一路升任为主管,经理,高级经理,直至总监的故事。

 

毕竟,盖茨的成功距离大多数人有点远,多少有点可遇而不可求。而相形之下的杜拉拉式成功,对于当代职场人来说,更具有现实的参考意义。杜拉拉不仅是努力和拼博的典范,还是一个很会用心、掌握了许多职场技巧的有心人。

 

于是,“升职”这个职场老话题,随着这部书的热潮,再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其实,身处职场,当满足了基础的谋生需求后,人们都希望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得到社会认可并实现自我价值,正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是许多职场人士笃信的“真理”。

 

但是,怎样做才是“更好”,怎样做才能“更好”?在职场中,老板最看重的到底是什么?人际关系、个人能力,还是其他?作为普通员工,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何与心思各异的各路人马合作?又如何争取上司的赏识?而一旦成为小主管,又该如何做调整?

 

现实版的“杜拉拉”究竟是怎样的?现实版“杜拉拉升职记”又是怎样的?

 

高管点评主题:“我会提拔这样的下属!”

  

=====================================================================================

 

我是如何提拔下属的?

 

毕云龙 《中外管理》杂志2010年第7

 

企业干部队伍的建立和培养,重点在于干部素质和能力的甄别与思想教育。在长期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我是考虑下列因素后提拔下属的:

 

1、“功者奖,能者职”为第一要旨

 

严禁对企业有重大贡献但不能胜任干部工作的人晋升职务。很多企业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为企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不是重奖,而是晋职,如其不能胜任,极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2、忠诚度与工作能力双重考虑的原则

 

企业干部按其忠诚度和能力可划分为三类:忠诚企业并有能力;忠诚企业但能力一般;不忠诚企业但有能力。还有一类人既不忠诚企业也没有能力是不应该在干部队伍中出现的。毫无疑问,第一类干部是任何企业都愿意用的。第二类干部也依然有可用之处,可用于忠诚度要求比较高的部门,如财务部门,监察部门等。第三类干部要慎重使用,一旦失控,将给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3、不同类别的干部侧重面不一样

 

企业干部所属的类别不一样,对其要求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说,技术部门经理,注重其研发水平,管理水平在其次;而营销部门经理注重其公关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对企业内部协调能力稍差尚可考虑使用;而行政干部重点考察其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

 

4、个人文化素质及家庭背景影响人品因素不可忽视。

 

干部的这些个人因素影响他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观察事物的深度及广度,提拔部下应判定他对本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否认同,以及其性格可能带来的管理风格。

 

5、干部之间的兼容性

 

干部之间在企业内部均代表本部门,常常先考虑本部门的利益。因此,干部之间的矛盾杀伤力较大,常会造成部门之间不配合,甚至相互拆台,给管理增加难度。

 

6、领导属下的能力

 

干部是部门的带头人,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行政部门,部门经理的重要责任在于管理,如干部业务能力强而领导能力较差,不能服众,会成为光杆司令,不利于调动该部门的积极性。

 

7、避免大才小用和小才大用

 

大才小用从表面上看企业是划算的,其实不然,往往会使干部感到怀才不遇,心生怨恨,反映在工作上就是消极怠工。小才大用是干部素质能力达不到岗位要求,但由于特殊情况又不能不让其上岗,这只能是应急的举措。

 

8、越级提拔须经过长期考察

 

越级提拔,将使被提拔干部的一些上级变为其下属,被提拔的干部如不具有较高的领导能力,会使自己和企业的管理同时陷入尴尬境地。

 

案例:

 

多年前,我所在的集团将业务相近的两个公司合并成一个公司,在业务经过整合稳定以后,我着手人员整合。外埠销售部负责除北京市场之外的全国市场(含十几个办事处),经理以下主管级16人。原经理升任主抓销售的副总经理,销售部经理空缺竞争激烈,候选人至少有五个。

 

由于大家都很清楚公司“功者奖,能者职”的提升原则,因此销售业绩不能作为提升的硬指标,五个人基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大家都在默默等待公司考察自己的管理能力时,有一人没有等待,他草拟了详细的部门工作计划、财务计划、拓展计划、销售目标和奖惩方案等一系列文案,显示了他的管理能力、自信心以及处理问题的主动性。他在其他方面还比较符合提拔干部的原则,但和公司个别干部有轻微矛盾,考虑到这些矛盾尚能在高一层管理人员的可控制范围,我最终拍板确定使用他。而后的工作证明他是有能力的,目前他已经是国内某知名上市公司的分公司总经理了。

 

(纸媒转载请征得《中外管理》杂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