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贿赂为什么盯上了中国央企?


      沉寂近一年的美国控制组件公司(CCI)行贿案近日再起波澜。美国司法部的一份文件显示,中国国内有19家企业卷入其中,接受了CCI的贿赂,涉案企业中,一大批名头响亮的央企赫然在列,中海油、中石油、神华集团、中石化……,仅大型央企或其旗下企业就超过10家。这份文件还详细披露了各家公司涉及的受贿金额及具体的受贿人名单。(7月1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读到这样的新闻,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些接受了CCI贿赂的人,这一次还能有什么话说?事实上,国外的大型跨国企业在中国以行贿手段开拓市场已经不是很具轰动性的新闻,朗讯、IBM、家乐福、西门子,这些在国人听来如雷贯耳的外国企业,都因为在中国行贿而受到了所在国司法机关的惩处,此次再度曝光的CCI行贿案,在去年7月即已被中国媒体报道,曾经引起舆论大哗。面对公众的质疑,国内的涉事央企也曾经有所表态,据说曾经进行过调查,但最后的结论却基本上是“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员工收受贿赂”,“极有可能是CCI前员工及其同伙私吞了这笔钱”。按照这种调查的结论,甚至可以认为这是国外司法机关污蔑中国企业的一场“阴谋”。其实,外国企业的行贿,不仅仅体现在钱上,邀请企业高管出国旅游观光、接待高管子女在国外读书等冠冕堂皇的手段,更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现在,面对美国司法部的新文件,我们可以期待涉事央企一定会再次展开调查,但是按照以往的惯例,我们其实很难期望能够有新的结论出现。

    因此,面对不断出现的跨国企业在华行贿事件,我们要求涉事企业以及它们的主管机关进行认真的调查,要求我国的司法机关挖出隐藏在深处的受贿者绳之以法,固然是有其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盯住的行贿对象,清一色地都是国有企业,而且是在中国市场十分强势的央企,我们必须追问一声,为什么这些“洋贿赂”总是盯住央企?即使按照一些央企已有的调查结论,似乎是这些行贿公司部分贪图小利的员工打着给中国央企行贿的旗号私吞了他们上司拨出的行贿款,但是很显然,他们的上司也是相信中国央企是可以用行贿来收买的。俗话说:“苍蝇不盯无缝的蛋”,央企这颗“巨蛋”究竟有什么样的缝,能够让这些高鼻子的洋人如蝇逐臭?

    在一个高度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里,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的实力来拓展市场,在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里,任何企业都无法对市场产生绝对的支配,因此对其行贿基本上不可能产生什么作用。然而,中国在一些行业所实行的高度的国家垄断却使市场竞争未能得到充分发育,也给商业贿赂培育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外国企业在中国的行贿对象清一色的是大型央企,基本上没有出现民营企业,道理很简单,这并不是民营企业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而是因为它们不具备对市场的垄断权力,因此外国企业没有必要向民营企业行贿。垄断使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它们只有找出市场竞争对手的缝隙,才能“出奇制胜”,很显然,在高度垄断条件下政府和央企所形成的对市场的绝对权力,正是这样一个可钻的缝隙。由此可见,目前在中国形成的央企独大现象,在对市场的自由竞争造成破坏的同时,也在制度上保证了央企具备接受外国公司贿赂的条件,只要央企缺乏严密的反贿赂网络,那么,洋贿赂就必然会侵蚀到央企之中。

    络绎不绝出现的洋贿赂事件不断地丑化着央企的形象,行贿者在它们的各自国度接受着法律的审判,但受贿者却在浮皮潦草的调查下安然无恙,这是一个让国人无法释怀的现象。现在,美国司法部对CCI贿赂案的处理使央企再一次面临国人的诘问,我们希望央企和它们的主管部门能够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公众的诘问,将潜藏在央企中的受贿者绳之以法。但是,要想杜绝不断出现在央企的洋贿赂丑闻,最重要的还是把央企投入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之中,让它难以通过垄断占有过多的市场资源。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不仅洋贿赂的新闻可能会减少,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市场就有希望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登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