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时代城市还有“废物”吗


    在世博园的无处不在的低碳概念中,最让人受到冲击的,是关于“废物”的再利用。

    城市地球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城市矿场”的前景:城市的各种垃圾,换个角度看,却都成了资源。馆长林甫柯来自德国,他告诉记者,在德国,垃圾明确地分为 5类:纸张、塑料、瓶子、金属和其他,瓶子还要分棕色、白色和红色3种,政府会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设置垃圾箱,每个箱子都有5类回收口,前4种垃圾基本上都被回收,“其他”类将会被运到工业片区并进行筛选,只有极少数用于焚烧,焚烧产生的热量供给城市取暖。“我坚决反对没有垃圾分类就去焚烧,这是极大的浪费!”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德国馆,一堆报纸的碎屑,它的价值是生态隔热材料!工作人员介绍说,注入到墙壁空层内,可以加密墙壁形成防风且无缝隙的保温层,具有非常好的生态平衡效果。而杨树绒毛,德国更是当作宝贝。他们认为杨树绒毛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最为纤细的纯天然中空纤维,这些绒毛轻柔保暖且透气,将羽绒、动物毛以及真丝的优点集于一身,用它填充的被子健康环保又舒适。

   低碳时代,城市还有“废物”吗?中国台北案例馆馆长陈庆安告诉记者,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今年,台北市有望实现垃圾的零填埋,物尽其用,城市将不产垃圾。

    走过去,是一座美丽的自然公园、一弯波光粼粼的湖泊、一片时尚生活街区。回头望,却是美好城市不堪的过去:一座惊走飞鸟的垃圾场、一个污秽肮脏的臭池塘、一片重度污染的脏乱港口。在瑞典馆,一组特色画卷让人蓦然惊觉。

  

      先污染再治理,是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的共同经历。但现在,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让我们有了跨越的可能。眼界一经打开,处处皆可作为,尤其是可以从城市的主体——一座座建筑来改变。

   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汉堡之家”,是一座主动节能、对能量需求不再活跃的“被动屋”。因为充分利用了阳光、地热、地冷甚至屋里人和电器的热量,以及利用隔热密封等降低能耗,虽然没有空调和暖气设备,却能够一年四季都保持舒适的25度,一年下来,“汉堡之家” 平均每平方米能耗仅为普通房子的十分之一,比它在汉堡的原型建筑还要节能。难怪开馆时,汉堡第一市长欧勒·冯·伯斯特感叹:“汉堡最节能的建筑并不在汉堡,而在上海。”他很骄傲把这一样板呈现在世博会。

     伦敦零碳馆则带来建筑减排的极致,这是建在中国的第一栋零二氧化碳排放公共建筑。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个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社区贝丁顿零碳社区,这个社区的99户英国居民早在2002年就率先走进了零碳生活。在零碳馆,可以看到在世界各地已经建成的“零碳”建筑,以及据此总结出的适用于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零碳建设模板。这意味着,零碳建筑在世界各地复制、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