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隽藻的人才思想
黄河新闻网 2010-07-14 09:51:52
祁隽藻(1793-1866)字叔颖,号春圃、淳甫、实甫。晚号观斋,又号息翁。山西省寿阳县平舒村人。他历事四朝(嘉、道、咸、同),历任六部要职,并多年在南书房、军机处和内阁中枢供职,进谏帷幄,久参密勿,实力匡襄,殚精竭虑,尤为皇帝所重,被誉为一代贤相。他辅佐皇帝,一生政绩很多,现只试述他的人才思想。
兴学育才
在中国古代,要使社会安定,文化昌盛,百姓乐业,关键是要造就出一支忠诚可靠、精明强干的官僚队伍。这支队伍从何而来,主要是从士人队伍中选拔。怎样选拔这一支队伍,具体而言应包括庠序建设,完善和严格考试制度,整饬士风,扶持后进等诸方面、祁隽藻在这方面通过实践产生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做法。他认为“国家设立学政,原期整饬士习,培养人才”,办学不只是为了士人科举出仕,而是为朝廷和社会培养有经国济世之才。他把考试视为“大海求珠”,“努力搜罗是荐贤”,并在多首诗中阐明了自己的育才观点。如他在《赠阎梦岩户部比弼二十韵》中写道:“广厦构众材,通经以致用,义理与训诂,二者实兼重。”在《题陈登之延恩别驾罢读图即送之官江南》诗中写到:“通经贵致用,糟粕固当黜”。在澧州试院面别诸生时,以诗告诫诸生:“读书以明理,匪徒习其文,明理以致用,匪徒尊所闻。”在宝庆试院告诫诸生:“惟名不虚立,吾志期实用。”他任过多次考试阅卷大臣。看到考试中存在不少弊端,即上疏:“近来考试,章词之学尚多,根柢之学甚少。士不通经,下足致用,而通经之学,义理与训诂不可偏重。”“通经致用”这一观点是祁隽藻育人的一贯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对书院的陋习进行了整伤。道光三年到湖南任提督学政时,他发现“各属生童试卷中,往往有夹带纸条,或另书平时诗句,或言所不当言甚。”所以他让诸生“注意洗心涤兼,力除陋习”,在江苏任提督学政时改革试卷,重修常州书院考棚,为考生提供了较好的考试场所。
谏言纳才
祁隽藻在京都几十年,曾向道、咸、同三代帝王敬谏过不少用人之法,引见过不少贤士,均被皇帝纳用。据祁文端公神道碑铭记载:咸丰登基后,罢穆彰阿,祁隽藻进领枢务为军机首席大臣,日召见便殿。咸丰问祁用人行政之道,祁隽藻引经据史回答:“言路,国家之气脉,气脉通,无论强弱,可以为国。”所以“咸丰初,起用人望,听纳直言,唯公实左右之也。”又载“公尝谓为政以得人为先,尤殷殷于以人事君之道。其生平所识拔汲引者类多知名于世。值枢密时,于上前荐贤甚众,人莫知之。同治初,又屡上疏论荐,尤重循良之吏。”从这一史实,可以看出祁隽藻的人才思想在道、咸、同之时曾起过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他给同治帝上疏的《陈时务疏》可以说是祁隽藻对国中、朝中官吏现象的总结,也是他即将返京,再担重任为皇帝敬呈的施政纲领,突出地反映了他的吏治思想和用人之道。其突出之处有四点:
(一)提出了选才的标准和考核方法。标准是要以民心为准。方法是逐级考核。如《陈时分疏》中所奏:“民心之得失,视州县之贤否,而州县之贤否,唯知府知之最悉,知府州县能使民心爱戴而犹犯上作乱者,未之有也。各省督抚司道大员,黜陟悉听圣裁,优劣无难立判。”他认为这样一级一级地负责考核,一级严格制约一级,直至中央最后加以裁断,陟优黜劣。这样层层垂范,上行下效,官员队伍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社会则可太平,国家就会日益强盛。如何能取得民心?他认为知府州县均为下级官吏,对百姓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被老百姓详察,如果你不能体恤百姓,为民秉公办事,甚至贪污腐化,是不会得到老百姓爱戴的。对老百姓爱戴的好官,要“察其官声,核其评实,知其才而举之。”他还提请皇帝“应敕下令各督抚随时认真考察,大计举劾。”按官吏的政绩名声,该升的升,该降的降,该免的免,不能姑息。这样就会树立起榜样,官场风气就会大有好转。
(二)提出了官吏不宜升迁过速,推荐人才不能空言,要实事求是。他要求被举荐的官吏要从下级有实践经验,有真才实学,并在老百姓中有一定威望的官吏中一级一级的逐级擢升。他在《陈时务疏》中谏言:“惟所保之人,必须有真知灼见,胪陈所学据实,毋得含混冒滥,空言保荐。今日之守令,即可为他日之督抚,未有始基不慎而能表率属员者也。”如果不能对官吏的政绩功过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就会使一些任人唯亲、靠空言举荐者得以提拔。
(三)提出了可行的任用官吏制度和老百姓评价官吏的办法。他在《陈时务疏》中谏言:“请敕下部巨,妥议章程,以昭公允。庶人才各效其长,而庸劳者亦不得滥竿贻误。于吏治民心,似有神裨益也。”祁隽藻所处的是封建时代,官吏是靠皇帝封的,老百姓是没有发言权的,他能提出此说,将官吏的行为“昭之公允,”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这是他的可贵之处。
(四)诏开制科,以收人才。这是祁隽藻在《陈时务疏》中向皇帝提出的又一用人思想。当时国内长期动乱,“安分积学之上,无由上达”,造成了“部选之缺及请补人员”中许多空额即由捐钱贿赂、投机钻营之徒所得,形成仕途流品相杂,导致官吏素质下降,官场风气窳败。因此,他特请皇帝“诏开制科”,以达到广收人才之效。
一是从平民中选拔人才。他谏言:“布衣中有学品素著、才识优长者,亦许核实保荐”。这一思想冲破了当时官吏只能从科考中选拔和皇帝赐封的禁锢,开拓了吸引人才的渠道。
二是破格保荐人才。他上疏“各省士民中,如有武略过人,或团练著有功效者,并请各省督抚督率镇将,留心访察,拔人标营备用,其中果有才识卓著,堪称大任者准令破格保奏”。“方今时事艰难,需才甚急,各省谴才尚须搜取,八旗旧例,更直疏通”。这是祁隽藻的又一招才观点。
三是储备人才。他上奏“至京师八旗,各省驻防,如有研习经史,通达治体军务者,并由都统、将军、副都统等校实保荐,统限一年内送到京,礼部汇齐造册具奏,恭请钦差大臣考取,侯旨录用”。
祁隽藻的这些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只要礼贤下士,人才必至;只要选才机制得当,人才就会层出不穷的道理。
举荐贤才
祁隽藻在枢廷几十年,他借此机会向皇帝举荐了不少贤才,后皆政绩突出,官声卓著。据《清史列传》46卷记载:咸丰十一年十一月,“疏荐科尔亲王僧格林沁忠朴勇直,终始如一;前兵部侍郎王茂荫遇事敢言,不避权贵,报闻”,皇帝纳之。同治元年四月,“以山西办防需才,疏荐前大理寺少卿田雨公、大仆寺少卿徐继畲、江苏巡抚赵德撤、榆次县知县俞世铨、绎县直隶州知州李廷樟、奉天知县张保衡六员",皇帝允之。他不仅自己据实举荐贤才,并上疏:“臣恭读上谕,现在中外臣工,荐举贤才,尚不乏人,而山林隐逸以及未秩下僚,或以德行、或以事政、或以文学,各擅所长,湮没不彰,殊为可惜。先宜及时登庸,以副辟门吁俊之典”。这些谏言与观点均被皇帝采纳,在起用人才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祁隽藻在举荐贤才的方法上可谓言行并用,不仅谏言举荐贤才,还亲自引见贤才。如清代后期颇有建树的贤吏江忠源、沈桂芳、叶桂芬、李庆翱等均是祁隽藻送部引见的。他对已去世的贤才,也谏言皇帝,让“各省大吏,加意访查政绩官声、遣爱在民者奏明,并咨史馆编入循吏列传,以资观感”。为求取贤才,他在临终的病中还作诗云:“病久岂忘忧世念,梦中还有荐贤心”。
劾黜劣才
祁隽藻一生爱才惜才,举贤荐能甚多。对于昏庸无能,误国扰民的官吏他疾恨如仇,屡加弹劾或犯颜抗争。道光二十年,他任兵部尚书时奉旨同黄爵滋到福建、浙江查办海防军务时,“勘台州府知府潘观藻疲懦无能,请勒令休致。温州府知府刘煜,试行盐票不善,被议定罪”。刘不服遣人到京翻案。祁隽藻遵旨又查,刘“并无枉屈,奏请乃谴戍新疆,允之”。道光二十九年,他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土时,奉旨同琦善赴甘肃查办前任甘肃总督布彦泰案。经查,“所告市彦泰巡边案内吞银十万两,审系全诬。布彦奉虽无藏私重情,但作为封疆大使,关防不密,办理清查,致多歧误,纵容家丁。请下部严议”。他在奏稿中说:布彦泰年力正强,通事认真,唯性情偏急,对布彦泰给予了恰当的评价。并对诬告者陈昌言作了处理,遣戍新疆,充当苦差。从以上几起奉旨查办案看,可以说祁隽藻办案有方,实事求是,不求全责备,注重大节。对证据确凿的案犯、贪官,他从不放过,均上报依法惩处。对于捏造事实的诬告者也按法律予以制裁。这些思想和作法是值得我们后人研究的。
作者:李应忠
(原载《人事》200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