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调高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


近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新一期的《中国经济季报》(下称季报),报告中将中国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率预测向上修正0.5个百分点至10.5%;不过,明年的预测增长率则被下调0.3个百分点至9.6%。

  亚洲引领全球复苏

  IMF为何会有这样的判断?

  在IMF于今年4月发布的《亚太地区经济展望报告》中就指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此轮经济复苏过程中,亚太地区开始扮演了史无前例的“火车头”角色, 之而在以往亚太地区的作用主要是加速趋势,而不是决定方向。由于强劲的潜在增长,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在过去三十年间超过了发达经济体。

 

  而目前这次危机后亚洲的贡献之所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IMF在报告中指出三点原因:首先,这是亚洲首次引领复苏,而在过去所有的全球性经济衰退中,亚洲对于全球经济复苏的贡献度要小于其他地区。其次,在以往的经济危机中,亚洲地区的复苏通常是由出口驱动的,但这次,却是得益于有弹性的国内需求。第三,以往净资本返流亚洲的速度极为缓慢,而此次的净资本流入量却激增,这既体现出全球流动性水平较高,也说明亚洲的经济恢复能力和经济框架均有所改善。

  那么,当美国经济继续保持不温不火,欧洲经济正在努力摆脱由于债务危机所造成的阴影之时,亚洲经济是否能继续扮演好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呢?

  IMF在其《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了亚洲经济所面临的挑战。首先,相比较发达经济体而言,更为乐观的增长趋势和先进经济体日趋扩大的利率差异有可能吸引更多资本流入。然而,这也会导致某些经济体出现经济过热,并且容易受到信贷和资产价格周期强劲上扬以及之后骤然下滑的影响。因此决策层需要注意资产泡沫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信贷损失,确保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安全,防止国内资产和房地产市场失衡的积累。其次,正如此次亚洲经济相比世界其他地区最先复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区内的需求扩张,那么接下来这种需求能否继续保持下去并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次危机很特别的一点就是发达经济体的国内需求在复苏之后不会回到危机爆发前的增长水平,这样亚洲向这些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也会出现缓减,亚洲国家要想再通过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将面临巨大挑战。

  反弹后的中国经济

  在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经济增长在2009年初触底反弹。受益于大规模的国内政策刺激,GDP环比增速保持强劲。2010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1.9%,二季度GDP同比增长10.3%,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1%。同时,二季度经济领先指标和工业生产数据都表明(同比)增长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快速增长。不过,最近的中国宏观经济又走入了令市场迷惑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下滑,通货膨胀却不见下降的迹象。

  宏观经济层面出现的最可喜的变化就是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异军突起。世界银行在季报中指出,虽然中国的经济结构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但在此轮经济反弹中,政府调结构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以经济增长为例,其基础更为广泛:2009年前期,出口严重下滑,而大规模的政府经济刺激带动了内需,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居民家庭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经济“内生”能力开始增强。最近,由于出口随着世界经济的反弹而快速增长,净贸易拉低经济增长速度的效果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