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第四章 (11)“扶植共产党 争夺领导权”


            抗日风云(三)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史迪威率兵反攻缅甸
                    中国远征军攻克松山  (11)

                 "扶植共产党,争夺指挥权"

    1944年9月13日,史迪威在重庆美军司令部,接待了两名共产党使者,他们带来了毛泽东和朱德的问候。谈话涉及联合作战问题。
    这两名共产党的使者是王炳南和陈家康,他们属于中共中央南方局外事组。
    史迪威在给马歇尔的报告中写道:"他们已和我联系过了,他们表示愿在我的指挥下战斗,但不愿在蒋介石任命的中国司令官的指挥下作战。"
    宋庆龄的女秘书廖梦醒,也上门求助于史迪威:"保卫中国同盟"拟向陕甘宁边区转赠一台X光机,它是国际援华集团体提供的,惟有空运才安全迅速。
    史迪威欣然相助。这台稀有的设备,连同美军观察组的日用品一道,免费装上了美军运输机,很快运到了延安。
    根据史迪威的命令,美军在延安的观察组开始传授爆破器材和轻武器的用法,在延安的一千名官兵,观摩了这些示范表演。
    9月中旬,日军逼近桂林,防守两广的张发奎不支。蒋介石又担心昆明有虞,要求将远征军撤回怒江以东。
    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通车在即,此时撤军,将前功尽弃。
    蒋介石为了引开史迪威的注意力,亦为了减轻日军对中国战场的压力,他要求史迪威在缅甸发起进攻,以造成日军在中、缅战场不能兼顾之势。蒋介石并威胁:如果史迪威不采取行动,他就要撤回中国远征军。史迪威对此予以断然拒绝,声称中国如需援军,可调在陕西监视共军的胡宗南部队。9月15日,史迪威把蒋介石的威胁电告马歇尔,称蒋要把缅甸远征军调回昆明,"则多年来为打通滇缅路的血汗将无法保持,而会前功尽弃。蒋委员长意在避免战争,保全实力,等待美国击败日本"。史迪威在给马歇尔的紧急电报中又说:除非由他掌握指挥权,不然中国战区行将崩溃。他还约见宋子文,口头提出这层意思,请他转告蒋介石。
    史迪威这一状,就像一枚重磅炸弹,立即在美国军政高层引起轩然大波,以致连素来大度的罗斯福总统也坐不住了。
    正在魁北克出席"八方会议"的罗斯福,在史迪威和美国军方的影响下,批准发出了一份责备蒋介石的电报。电文声称,美国反对停止反攻缅甸,并指责蒋介石:"若撤回中国远征军,正中敌军奸计,我们必将失去打通陆路交通线的机会,并直接危及驼峰线的安全。阁下必须接受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并承担全部责任。兹因阁下延搁委任史迪威将军指挥中国所有之军队,致损失中国东部之重要土地,其影响之大殊未吾人所能臆测。"明确要求蒋介石"立即委任史迪威将军授以全权指挥所有中国全部军队。以步骤之实现,将更增加美国援华之决心"。否则一切后果由蒋介石承担。
9月16日,一纸措辞极为严厉的电报,由华盛顿发向重庆。
    9月19日,这份最后通牒式的电报由史迪威亲自送到蒋介石的手上。蒋介石在这一天的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感想:"实为余平生之最大耻辱也。"
    蒋介石在云岫楼里转悠,只想找件东西来砸,一件保证能砸碎的东西。
    就在蒋介石感到沮丧惶恐的时候,宋子文来了。他对蒋介石说:"这份电报不应是罗斯福的手笔,而是出于史迪威和美国军方的策划。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及同盟国的战略利益出发,罗斯福绝不会在这个时候为了一个史迪威,而冒同中国这样举足轻重的盟国破裂的危险。"接着,宋子文向蒋介石建议:"正可以借这样一份电报,坚定地要求罗斯福,撤回史迪威,另派美国将领来华接替。"
    假若史迪威得到了指挥权,就无法阻止美国军火流向延安,也不能在有利地位上控制国共合作。仅此一点,足以决定蒋介石的态度。针尖对麦芒,蒋介石同意宋子文的意见:史迪威必须离开中国。
"扶植共产党,争夺指挥权。"蒋介石又给史迪威定了两大罪状。
在蒋介石的眼中,史迪威有五宗罪:
第一宗罪:大不敬。1943年6月28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载了史迪威对他的怠慢,"未将余索之海军兵力表呈报,可知此人之无常识、无人格实难令人想像者,阅之痛愤……"
第二宗罪:贻误战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损失巨大,蒋介石说是史迪威贻误战机。
第三宗罪:傲慢。蒋介石认为史迪威的傲慢体现了一个大国对弱国的蔑视……
第四宗罪:通共。史迪威就武斗中共军队问题与蒋介石谈判,希望拿援华物资武装中共五个师,这引起了蒋介石极大不满。
第五宗罪:越俎代庖。1944年9月18日,罗斯福签发了口吻强硬谴责蒋介石的密电,指责蒋介石没有授予史迪威指挥权。正是这封罗斯福的密电,成为蒋介石采取撤换史迪威行动的导火索。
    蒋介石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常委会,把他的意图通知了中常委。
    "我们受骗了,"蒋介石说,"过去总认为友邦会以平等之精神待我,一再礼让,竟闹到洋人来跟我争兵权。历史进步之今天,谁也不能随意干涉别国之内政,凡我党涉外举动,均以此为准则。"
    蒋介石还说,美国政府姑息史迪威插手中国事务,是新帝国主义的表现。如果对之让步,那就是地道的傀儡,他还不如去投奔汪精卫。
    在官方的安排下,中常委会内容有意透露给了美国驻华大使高斯,明显是只探空气球。蒋介石绝不允许外国人来指挥他的军队,即使是情同手足的美国盟友也不行。历朝历代,的确也无此先例。
    9月25日,蒋介石经过了几天痛苦的抉择后,终于走出了一步险棋:将一份备忘录由宋子文交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转电罗斯福。备忘录中说:史迪威在华两年间,对于中美合作极少贡献,拒绝授予史迪威以指挥全部在华军事之重任,请"指派任何美国将领富于友谊合作精神者,以接替史迪威"。蒋介石并威胁说:"不能接受强制式之合作也,否则,任何牺牲均在所不惜。"
    宋子文知道,罗斯福和美国政府此时决不会抛弃蒋介石。9月25日,宋子文在送交备忘录时又向赫尔利谈到,他和蒋介石都认为,罗斯福的电报出自史迪威的安排,暗示美国当局把这场风波归咎于史迪威。在答复罗斯福的电文中,宋子文和蒋介石更是把罗斯福逼到了不得不作出选择的处境:或者撤换史迪威,或者失去中国这个盟友。
    这时,赫尔利却倒向了蒋介石。这位美国特使给罗斯福写了封信:
    "总统先生,我的意见是,如果您在这场争论中维护史迪威,您将失去蒋介石,并且您还会附带失去中国……我谨建议您解除史迪威的职务,任命另一名将领,在蒋介石委员长领导下指挥在华的一切陆空军部队。"
    10月1日,当蒋介石还在绕室彷徨、寝食不安的焦虑当中,宋子文从霍普金斯那儿得到消息,罗斯福已准备接受蒋的要求,召回史迪威,另派一位美国官员代替。6日,罗斯福正式电蒋,通报了解除史迪威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决定。
    美国的大选在即,热衷于执政的民主党人,要求罗斯福再度参加总统竞选。
    政治压倒一切。失去中国的责任,罗斯福是不愿意承担的。于是罗斯福别无选
择,他于10月19日正式电蒋召回史迪威,另拟派魏德迈为中国战区参谋长。
    临行前,史迪威向有关人员致函告别。他写信给朱德,对未能达成联合军事行动表示遗憾。他还特意把他的夹克衫托人带给在延安的朱德,表示他的敬意。他专门拜访了宋庆龄,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良好祝愿。
    蒋介石召见了史迪威,提出要授予他一级青天白日勋章,那是中国最高级的荣誉勋章。蒋介石说,他们之间没有利害冲突,主要是性格不和,他对此感到惋惜。
    史迪威婉言谢绝了勋章。
    1944年10月21日,史迪威带着复杂的心情,飞离了中国。
    蒋介石胜利了,"史迪威危机"从此成为历史。然而,由"史迪威危机"而带来的中美关系危机,却并没有因史迪威的回国而结束,尤其是它给美国人的心理创伤,通过美国舆论作出了强烈反弹。10月31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史迪威在中国是最优秀的战地指挥官,但他"个人无法对蒋介石采取一种毕恭毕敬的态度",史、蒋矛盾是积极对日作战与囤积美援物资用于反共内战的矛盾,美国召回史迪威,"表示一个垂死的反民主政权的政治胜利"。在此期间,美国的新闻媒界竞相发表社论、特写、专栏作家评论、电台评论员文章等,对蒋介石政权大张挞伐,严辞抨击,弄得罗斯福也有点手忙脚乱,应接不暇了,不得不接二连三地在记者招待会回答和解释各种提问与责难。


                     戴维斯会见周恩来

    在两路口的美国新闻处内,当一个美国记者问起缅甸战败的原因时,史迪威的回答使他瞠目结舌。
    "原因可以找出许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同一个叫蒋介石的愚昧无知的农夫结盟。"
    "我在军队里干了四十三年,今天却陷入了这么一个粪堆!"史迪威在他的日记上这么写着。
    在一封家信中,史迪威写道:"这是我历来进行的活动中,一项最枯燥乏味的活动。我得引导和影响一个执拗、愚昧、抱有偏见和骄傲自大的暴君。为了整编中国军队,我差不多费尽了口舌,仍然未能奏效。"
    对蒋介石的失望,使史迪威开始转而寻找新的盟友,寻找能够一心与美国合作争取早日胜利的盟友。
    1942年6月29日,史迪威再次到蒋介石的官邸会见蒋介石。与此同时,他专门派出自己的政治顾问戴维斯,到红岩村去会见周恩来。
    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接待室整齐清洁,但空空的,只有几张硬木桌椅。戴维斯一进去,周恩来就站了起来,热情地欢迎他。他们握着手站了一会儿,在窗台漫射进来的光线下,互相端详着。
    戴维斯主动上门,使周恩来喜出望外,他早就期待同美军的代表会面了。
    "很高兴在这里接待老朋友。"周恩来伸手示意,让客人坐下,并亲手为戴维斯沏了一杯茶。
    戴维斯静静地坐了一会儿,默然捧着手里的搪瓷茶缸,在心里重温史迪威的嘱咐:扩大同中国各派政治势力和抵抗组织的联系,如有可能,要与之发展关系......
    周恩来先以叙旧的方式,谈到了武汉的往事。他说,那次同美国朋友交谈,给他提供了一个温习英语的绝好机会。
    戴维斯松弛下来,周恩来那样亲切地提起往事,使他有种宾至如归的温暖感觉。可是他接下去听到的事,却让他非常惊讶。
    "中美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一百多年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幸的是,在中国抗战最坚苦的年代里,我们却未能得到友好的美国朋友的支援。"周恩来严肃地说,"我们有着广大的敌后游击区,一旦能得到足够的枪支弹药,怀着深仇大恨的游击队员就会冲破日军的堡垒,把他们埋葬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里。"
    戴维斯收敛了笑容,诧异地扬起毛茸茸的眉毛,一脸疑惑:"据我所知,美国政府依据《租借法案》,几年来一直向中国提供大量的军火,难道当局没有分配给你们?"
    "这正是我要向你谈的问题。"周恩来说,"可能戴维斯先生不会相信,迄今为止,八路军从当局那里只领到过少量的军服和棉被,枪支弹药大部分是从日军手中夺过来的,用士兵的生命换来的。要是你们能去边区,你就能看到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作战的。他们受了伤,几乎得不到任何治疗,只能用盐水洗一下伤口。"
    "可是枪支弹药全都分发给中国军队了呀!"戴维斯简直难以置信。
    周恩来说:"是发下去了,可是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发到胡宗南将军那里去了,他手下有三十多万人马,驻扎在陕西。这支兵强马壮的部队不去进攻日军,却团团围着陕甘宁边区,围困着抗日的八路军。"
    戴维斯用心听着,仔细地把这些都记在头脑里,回去后好告诉史迪威。
    "你知道,国民党和共产党过去有过激烈的冲突,现在尽管我们以大局为重,愿意跟他们合作共事,却仍然受到敌视。在中国抗战的第五个年头里,他们照旧不公平地对待八路军和新四军,把共产党的部队视为异己力量。"周恩来抬起手臂说:"我们想让美国政府了解这些,谋求公充的评判。"
    "我看,"戴维斯说,"周先生是在把中央军和八路军作为两个极端来比较的吧?"
    "一点不错,"周恩来肯定地说,"你理解得很正确。我们是否把八路军的要求放在其他中国军队的要求前面呢?不是这样的,我们只要求平等的待遇,要求取消对边区的封锁。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牵制着日军在中国几乎一半的兵力,但是他们却长期得不到任何武器和金钱的援助,以及我们特别需要的医药援助。"
    "我会把这些转告给蒋委员长的。"戴维斯也没有把握地说。
    周恩来替客人的茶杯里加了一点开水后说:"那你还不如不转达的好。我们给蒋介石的报告,装订起来比大部头的辞典还厚。"
    "史迪威将军有一个想法,"戴维斯和盘托出了他的使命,"要是共产党的军队愿意跟我们合作抗击日军,我们愿意向你们提供一些军火。"
    周恩来微笑着说:"我们欢迎这种合作,还欢迎美国记者和美军观察组去延安参观访问,与八路军交朋友。请转达我对史迪威将军的问候,同时,我也期待着你的下一次来访。"
    在短短半个月时间里,戴维斯又两次会见了周恩来。
    一次谈话中,当戴维斯提到史迪威想说服蒋介石,把共产党部队纳入战斗序列,由史迪威来指挥时,周恩来笑着说:"那我们不胜荣幸之至!"
    也就在这个半月里,戴维斯的照片已经出现在军统局的秘密档案中,他本人也被列为监视对象。
    军统特务们很想弄清戴维斯的活动内容,却又投鼠忌器,美国盟友可不能轻易得罪。他们只能站在一旁观望。
    蒋介石的侍从室方面,对史迪威派人接近共产党的举动保持沉默。但在戴维斯会见周恩来之后,蒋介石整整三周拒绝同史迪威见面。史迪威热心拟就的关于昆明的防务报告和收复缅甸的建议书,也被蒋介石冷冷地搁置一旁,不予理采。


               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

    重庆,蒋介石的城内官邸设在曾家岩,周恩来的公馆也设在此处,因而这里便成为当局的重点治安区,有警察,有宪兵,还有伪装成居民的暗探。
    周公馆的门卫,早已熟悉了戴维斯,他进门很方便。
    精力充沛的周恩来出来见客,警卫端来了粗茶和手卷的香烟。在周恩来的外交名单上,戴维斯排在前面。
    "我正想向美国朋友推荐一篇文章哩,戴维斯先生就来了。"周恩来坐下说道,"是一篇奇文,美国朋友可以从中悟出许多东西。"
    "周先生所说的文章,是指蒋介石撰写的《中国之命运》吧?"戴维斯问道。还在最初几次见面时,周恩来那深邃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和雄辩的口才,就把戴维斯征服了。
    "你不愧是个精明的外交官,一猜就中。这么说,戴维斯先生已读过那本书了?"周恩来关切地问道。
    戴维斯点点头,表示读过。
    "这是蒋介石自己提出的一份政纲。"周恩来严肃地说,"人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体系是封建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混和物,他要的政体是一党专制和独裁政体。他闭口未谈与盟国的联合。"
    戴维斯用心听着,注意周恩来入木三分的剖析,仔细把重点记在小本子上,为自己日后写报告时作参考。
    《中国之命运》的发表,已表明蒋介石有着狂热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罗斯福如此信任他,可能要犯一个大错误。戴维斯心想,他在下一篇外交报告中就应提出这些问题。
    接着,周恩来以聊天的形式,谈到陕甘宁边区,谈到自力更生的大生产运动。他特意提到边区实行的"三三制"原则:即在抗日民主政权中,规定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周恩来说,这样做有利于建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周恩来还谈到普通中国人,包括重庆市民的忧虑和烦恼,谈到他们的需求和希望。
    "我们希望美国朋友了解一下共产党人,与八路军、游击队交朋友。"周恩来热情地说,"美国朋友可以访问延安,也可以考察山西、河北的抗日根据地,我们将提供方便。"
    周恩来的邀请很诱人。三十年代中期,美国记者斯诺访问了红区保安等地,写过一系列生动的报告,在美国和全世界都有了不小的名气。戴维斯也巴不得去,但他无权决定,要听上司的。
    绿灯亮了,陕甘宁边区敞开了大门,它将吸引着对那里有着种种秘密感的美国人。戴维斯要做的事,是说服美国的决策人作出安排。
    分手时,周恩来向戴维斯散发了延安的宣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