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首堵,不要总是消费者买单


    “首堵”北京机动车数量的持续暴增,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问题新一波的关注。

    据北京交通委介绍,上半年,本市机动车每月以5.75万辆的速度在增长,半年增加34.5万辆,超过了石家庄市机动车总量,这也是历史上增量最多的半年。目前本市机动车总量已达436.4万辆。截至2010年6月底,本市小汽车出行比例已达34.2%,较2009年底增长了0.2%。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进行了各种方案的探讨。但是,在各种方案中,从停车场涨价到限制第二辆车,总是离不开消费者做出最大的牺牲,推高消费者购买、使用车辆的成本。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做出牺牲的总是消费者?我想,消费者肯定不是北京作为“首堵”的原罪。

其实,解决交通问题,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城市规划,北京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但是之前的规划肯定没有考虑到私家车时代的提前到来,滞后于实际的道路使用需求。

    从机动车拥有量的角度北京虽然是400多万辆,但是肯定不如日本的东京多。但是在交通高峰期间,北京的通行能力却不如东京。交通拥堵,根本不是车多了的因素,而是因为我们交通建设没有做好,再加上交通管理上的滞后等。

    不少专家建议,北京应该学习国外的经验,限行或者限制第二辆等。巴黎、伦敦等少数国外城市的部分地区确实是采取限行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限行的区域基本上是受保护的旧区,限行是为了保护遗迹。而北京经历了大拆大建之后,已经基本上没有多少旧区可保护了。再去限行,实在说不过去。

    北京的交通状况,确实已经到了该治理的地步,但是不能将成本完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只要是完善、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未建立,科学、有序的交通管理未到位,私车出行就是合理和正当的。而不应该受到政策的限制。

(本稿仅供sina汽车,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