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四望:有多少的谬误可以修正


海天四望 新浪博客(2010-07-22 15:20:49)
有多少的谬误可以修正
——电视剧《天地民心》有感
 
    有人对央视播出的电视剧没有好感,可事情却是那么的怪诞,央视的电视剧有一些是有点意思的,或从说教中流露出与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格格不入的理念,让有良知的人们从中明白有些群众期盼的事情为什么无法开展;或从历史的陈迹中寻觅出国弱民贫的根由,追昔抚今无限唏嘘。最近央视八频道热播的《天地民心》就是属于此类。
                                          一
    用现代的眼光看,《天地民心》整部戏叫人很郁闷,四十集的镜头里没有多少让人畅快的影像。
    故事讲述清朝嘉庆年间,年轻的山西人祁隽藻才华横溢,在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家难之后,开始思考如何为人,如何为读书人这一问题。通过跟随山西一代著名学者张观藜,树立起“以民为本”、“致君尧舜”、“使民小康”的人生信念,重回“科考”,金榜题名。
    祈隽藻走进仕途正是清王朝走向衰败的过程,弄臣当道、结党营私、腐败成风、对外惧怕洋人的船坚炮利,对内视平民百姓如草芥,任意盘剥置他们于生死不顾。祁隽藻在官场上坚守着上古圣人的理念,洁身自好、身体力行、直言犯谏与利益集团进行正邪博弈,为民众请命屡屡身陷险境,满清的祁隽藻如同西方的堂吉诃德与风筝、怪物进行决斗那般,势单力薄又毫无意义。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官场中人,祁隽藻为自己的政治理念付出了全部——生命、爱情、亲情。他执着的这个“道”,又是什么呢?电视剧《天地民心》流露的是国强民富、正义充盈、安居乐业的一方乐土。但这只不过是祁隽藻的一个梦幻,是农耕时代知识分子们用肥皂泡沫建立起来色彩斑斓的梦幻,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就是《天地民心》这部电视剧郁闷的根本所在。
                                           二
    这部电视剧的镜头几乎都是灰调子。《天地民心》场景反映的大部分都是当时官场生态。剧中人里最吃得开的是皇帝近臣穆彰阿,此人一副大奸似忠的面孔,假大空的官场用语已经融入血液之中,张嘴就来十分娴熟。穆彰阿整天干的都是什么事情?就是猜度皇上、同僚、对手的心思,然后不断谋划如何使用官场规则进行拆招应对,兜售自己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种种阴谋。
    穆彰阿很会使用小恩小惠手段时刻罗致自己的势力,再娴熟地利用官场规则,招招致命地打击对手,争权夺利,最后成功地爬上官场的最高位,成为道光皇帝的军机处领班,这个职位相当于过去的丞相、现代的总理,却从来没有看见他做过一件当一个大官应该做的利国利民事情。在穆彰阿的经营下,剧中出现的官员大部分都是鼠目寸光、追逐权贵、阿谀献媚之辈、爱财如命,与民争利之徒,谁也不会为民生干点好事。
    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好不到哪里去,不是刚愎自用就是容不得不同意见,听不了半点批评,遇上变故手足无措任人摆布。看着这样情节,人们不难从感官上明白满清王朝走向衰败的必然原因,也了然一个社会,当精英管理集团是这样的状况,这个国度还有什么希望?当然,这是电视剧为了主题需要而采用的艺术手段,人们也不一定要当真。
    翻查历史,满清的嘉庆时代还是过得去的。承载着康乾盛世的余荫,一个农业大国还算得上物埠民兴。至于说到官场,圣人心中的官场与实实在在的官场那是天壤之别,一个是不吃人间烟火,一个是七情六欲时刻体现。圣人心中的官场是一种理想,是用观念与幻想构建起来的;实实在在的官场是生活,是人性充分表露的平台,完全没有可比性。
    先说皇帝,圣人总叫皇帝们都当尧舜之君。且不说历史上的尧舜之君是否时刻践行着圣人们描画的情景,就算真的那样,恐怕世间上后来的王族们没有几个人愿意当这样的尧舜之君,因为委实太辛苦了,根本没有自己的乐趣,堂堂一个皇帝做到这样的份上,究竟图什么?
    人总有自己的欢乐地带,即使是满脑子理想主义者概不例外。整天心怀天下,忧忧戚戚地总在担心东南西北的治下臣民冷暖饥渴,那还是皇帝该干的事情吗?因此现实中的为人君者,能够制定一条让天下人丰衣足食的政策并持之以恒就很不错了,皇帝也是人,也有他的七情六欲,何况他拥有无比的权力,完全可以将自己的意志变为现实。所以从人性的角度看,圣人的所谓明君德行标准,很叫历代的帝王们伤神,也只好阳奉阴违了。再说当这样的帝王,有时候并不需要有什么过人之处,仅仅由于他生在那样的家庭,权柄是承接祖上的。
    这样看来,中国古代一直奉行的圣人之言并不科学,起码实现的可操作性相当低。盖因皇帝们实践圣人之言,具体的操作方式主要是通过读书明理来进行,做好做坏只靠历史评判,在皇权至上的环境下,皇帝们做得怎样,谁也奈何不了,别说监管了。
    即使每朝每代都产生一个敢于犯言直谏的魏征又如何?何况在人性趋利避害的作用下,时刻被献媚得宠,直言受辱的氛围包裹着,又有多少的臣子愿意触犯龙颜?一个皇帝要从一大堆假话中辨别忠言与谬误需要多高的智慧?
    况且魏征式的犯言直谏能否取得成效,完全取决于皇帝本身,只要皇帝不高兴,时刻可以拿下进谏者的人头。这样当魏征式的臣子代价太大了,首先自己日常中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圣人规范,容不得出现任何瑕疵,否则被皇帝捏着,也就死无葬身之地。在自身利益的作用下,官场中人又有谁愿意争当魏征呢?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明君确实需要几百年才出现一个。
    从历史长河中反证,一个社会要真正实现河清海晏的正义、合理环境,光靠读书明理,然后通过人的自觉行为来规范自身的行为道德是很不靠谱的事情。道理很简单,人不是机器,不是编下程序就永恒地循环复往,只要出现一点瑕疵,便会引发出多米诺骨牌效应,如同病毒进入程序,最后导致死机。
    这样,只靠人的自觉行为来支撑一个系统的运作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景,只有建立起权力互相制衡、社会言论开放形成广泛监督,又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评判、问责标准,各级管理者都有正常的退出机制,在这样的治理架构下,社会才会出现相对的公平、公正、合理。
    人性并非本是善良,人性可恶、人心叵测、人善折腾,这才是人的天性,因此,社会只有通过强力制约,人们才会沿着规范的路径前行。在这点上,精英与平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多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在自觉度上有所分别罢了。从这个角度去看,一味地歌颂明君,歌颂忠臣就是贩卖精神鸦片,对社会进步完全无益。
                                             三
    祁隽藻是《天地民心》的一号人物,是电视剧刻意树立的理想主义典型,但现实中的理想主义者注定是悲剧人物。
    人们都期望上天对自己有所眷顾,祁隽藻有了,蒙童时代便是神童,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少年立志,这是社会评判一个人有为与否的标准,祁隽藻做到了,不但出生在官宦之家,从小获得了比常人更多的资源,晓得人间冷暖寒暑。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一个很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当导师,早早确立了人生的目标。做人必须正直,这是圣人对如何为人树立的一个标杆,祁隽藻身体力行,他用圣人的理论熏陶自己的灵魂,嫉恶如仇又乐于清贫。他对成为贪官的兄弟,没有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其开脱,还亲手送其上断头台;一旦认可自己观点的正确,即使面对至高无上的君王也不顾忌什么,该说的话一定说,就算被皇帝打入天牢也毫不畏惧。有情有义,这是圣人规范的一种做人准则,祁隽藻一直用这样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他对蒙冤的兄弟可以用性命维护,对深爱的女人永不相忘。
    可是人们从镜头看到祁隽藻时总是揪心,他生活得实在是太郁郁寡欢了,好像他的生命就是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身居高官之列却依旧是清贫一族;面对奸佞侧面的阴险攻击,除了修身防备并没有其它办法抵御;同时,自己的真知灼见从来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同。相信不少人看到他的孤独无助的身影,很会为他叫屈。为他欢呼的只有幻想元素充盈者,或是不喜思考者,这是农耕社会意识形态大力倡导的典型。
    人们不妨静下心来扪心自问,在世间有多少人愿意如此生活?这是做一个有为之人的生命之路?电视剧塑造的祁隽藻这个典型,从反面告诉人们,一个人生活在巨大网络笼罩的社会里,做一个洁身自爱的正人君子是多么的艰难,要当一个正直的有为者更是难上加难。
    盖因要成为这样的人,自己必须时时刻刻用圣人的规条死死地捆绑起来,绝对不能有随兴所生、率性而为的逾距行为。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上可以放纵自己的,大多是贪官污吏、不法之徒;生活得多姿多彩、有滋有味,吃香喝辣,左拥右抱的也是贪官污吏、不法之徒。最可怕的是,大凡当贪官污吏者都不需要通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只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心中稍稍偏差一点点,做人不那么正直一点点都可以滑入这行列。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圣人倡导的君子要求标杆是多么的高不可攀。
    生活往往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况,一本很难读的书,人们大概不会产生阅读的兴趣,尽管有人标榜读了这书会如何有用;一件很难做的事,人们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兴趣去做,即使有人告诉说做了这件事就能心想事成。因此,当做一个君子有那么高要求的时候,君子在社会上也就成了稀缺物种。这也再次说明,理想主义的人物并不是那么容易当,也不是那么好当。带有空想成份的理想主义人物更加不可能成为整个社会的楷模,古代圣人为什么将君子的标杆树立得如此之高?要成为这样的人物,注定是生命的悲剧。
    社会上的人就是这样一群:他们希望天天快活,他们希望什么事情都是有利于自己,有的甚至不想付出努力就获得梦寐以求的东西。有的人使用脑袋可以利用资源达到目的,有的人因身体健硕用横蛮的武力可以达到目的,有的人什么过人的本事都没有,就是一味在做梦,在梦境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大千世界这种利己心态,这种贪婪心态注定要演绎出人世间的种种匪夷所思事情,并且不断翻新,花样百出,层出不穷。
    与此同时人们又希望社会要有秩序,不要太纷乱,这样一个一个不同类别的管治模式,便在几千年的人类长河中你方唱罢我登台。但无论如何,任何一种社会管治模式都不可能消弭人性之恶,最多只能管住人性之恶不向膨胀的方向发展而已。
    用读书明理来启迪人的智慧,祈求用理性规范人的行为不失是一种方式,但绝对不是最好的方式。前不久,社会上针对某件事有人发出了“人是需要管的”观点,如果我们撇开支撑这个观点的背景,单就这句话而言,倒是鞭辟入里直抵人性死穴,只是这个“管”,不是社会上某一群人管理另外一群人,而是用社会共同认可的标准,用人们可以接受的底线,充分利用人的利己天性,以规范的方式对整个社会的人们进行管理。只有以弊易弊,将人性的弊端引入善行,并成为大家的共识按此践行,才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良策。
                                             四
    《天地人心》是一部官场科教书,它无情地剖析了官场是什么,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官场。
    在《天地人心》的场景里,从满清王朝的嘉庆时代起,这个官场无疑是一个将王朝推向坟墓的反动力。在这个官场上,官吏们追求的是金字塔上的权力、是自身的最大利益、是没有底线的财富,为此他们挖空心思、巧立名目、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甚至不惜赤膊上阵、陷害贤良、漠视民生、与民争利。
    放眼那时的世界,环强窥伺,列强们为了谋求在满清王朝的最大利益化,正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以贸易的合理名义进行毒品交易。可悲的是,满清官场上的官吏们都是开眼瞎子,为了获取自身利益乐意同流合污、与狼共舞,根本不去思考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安危,更不会由此励精图治带领百姓建设一个强大的帝国。满清的官吏们为了一己私利可以对有识之士提出的治国建议,极尽淡化扭曲,将利国利民的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对上报喜不报忧,对下打压不同政见,封杀真知灼见,置贫民生死不顾,甚至使用武力加以镇压。这样的官场有什么用?满清王朝在行将倒塌的二百年时间里,能够在风雨飘摇中一路行走,都算是一大奇迹。
    官场是什么?官场就是社会的管理人员领域,它的职责就是保境安民,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给百姓提供一个安康环境。古往今来人们对官场都有着良好的期盼,就是希望管理自己的官吏们能够勤勤恳恳,办事公道,爱民如子,执法如山。可是这种理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朝历代中又有哪个时候完全可以做到?做得稍为靠边的那个时期已经被称为盛世了。
    纵观历史,中国五千年来又有多少个盛世时期?从上往下数,只有区区五个。最有名的要算西汉的“文景之治”,推行黄老的无为治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最后做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也就是国家的钱多到沤烂不可辨认,国家的粮食多到要摆放户外,腐烂不能食用。
    唐代的“贞观之治”呢,也叫人向往。唐太宗实行开明政治,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以农为本,休养生息,用诗人杜甫的诗句描绘“贞观之治”的情况:“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时的唐王朝,地域之广阔叫人神往,东临现在的日本海,北至茫茫的大漠,西抵如今中亚的塔什干,南面到达南海。海上、陆地两条“丝绸之路”,将大唐王朝的番号远扬世界,难怪至今也有人要梦回唐朝了。
    明代的“仁宣之治”特点是“宽仁政治“,”吏称其职”,“纲纪修明”,“闾阎乐业”,“民气渐舒”。与西汉、大唐的盛世不可同日而语,尽管如此,历史还是将其称作盛世。
    清代的“康乾盛世”,是一个有争议的时代,这个时期主要表现了国土巩固,人口激增,手工业发达,社会环境比起前述的四个盛世还欠缺很多值得称颂的元素。
    可是,即使是历史上的这些盛世,满打满算起来,每一个盛世时期平均维系时间不到两百年。五千年的历史只有累加起来不到一千年的盛世,不知人们在阅读历史时有什么感受?
    读史也是可以明理的,历史上盛世的出现在于吏治,一个贪腐成风、做假成风、形式主义为常态的官场,无论如何是无法开创一个美好的时代。
    《天地民心》叫人很郁结,随意想想也有一堆文字。呵呵,就此打住,不想了,免得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