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审美缺失源头在哪里?


  我们的学校,尤其大学,随着市场化(一边取消毕业分配,一边对学分学年明码标价)、产业化(一边疯狂扩招,一边四处建大学城)、国际化(一边“建世界一流大学”,一边大规模合并),越来越成为一个奇怪的组织。按媒体的评论来说,它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回报。我看什么大学都在成为“综合性大学”,而且这些综合性大学的各种综合专业也没什么两样。谁创新个什么专业,剩下学校和搞营销的看见谁使出一个招数,立马抄袭跟上一般,纷纷开设,生怕自己没有。好像我们的大学不再精心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热衷于培养“就业员”。

 

  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思维,这样的路线方针下,有很多东西我们就更不能指望了。比如说,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相当外部性的教育,就是说,它不能为你的学校带来多可观的眼球效益,也不能让学生深切感觉到这对他的就业求职递简历有多大好处,事后清算对于入职薪水也产生不了什么贡献,最后你进行这些教育时学生还宁愿睡觉打球也不来听课。它的好处只是:如果每个学生都在经受这些熏陶后进入社会,他们的审美品位与思维视角,对整个社会与文明的进步都会有所裨益。(所以很多学校领导说:关我们什么事)

 

  有人说,审美教育,有艺术美术学院去做嘛!何必让学国贸的学机械的分担呢?其实,这种思想是最可怕的。提倡这些审美教育的确实大多是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但不是因为这些人士搞美术和设计才来呼吁审美,更不是为了什么行业利己主义。事实上,一直把审美教育视为专业教育,把审美问题看成文艺界的事儿才是我们的悲哀。日本要求GDP的3%投入艺术事业,韩国呢,5%,仅次于国防投入。要是把审美教育当做美术教育,我们永远难以提高文化素质。

 

  人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创造性。有常看话剧的朋友,是不是发现商业戏剧越来越难以让你共鸣了?都从网上抄段子,一个人也许没看过这堆段子,乐了;100个人说不定就看过一半,闷场。没有创新,只是信息整理输出,怎么能有共鸣?而创作、设计、灵感迸发,都有一个纲领性的轨道,就是审美。在现在这个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中,不管是营销、产品设计、概念发布,都逃脱不了一个判断其价值和意义的无形标尺,这个标尺就是超越了民族与地域的人类感官功能共通的“审美法则”。创意经济的产品附加值几乎是最高,因为机械制造可以取代之,审美品味无法程序化。奢侈品偏爱当代艺术,工业品偏爱审美符号,并在彼此的结合中获得了最高溢价。现在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每天都在创造着220亿美元,中国占了多少?

 

  更尴尬的是,就算是我们美术专业培养出的设计师,很多都还审美品位不高。美术技法不等于审美修养,审美是文化领域的精神感知,恰恰需要学校期间的综合教育。

 

  就算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就业员,我们的学校也不该任由审美教育继续沦落。中国的成本制造时代马上就要过去,显著提高最低收入是解决贫富分化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最直接方法。而这些工种方向,和创造力、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不是文理全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而是人文、艺术、技能、精神层次的综合。

 

  有人说现在大学生毕业就失业,饭还吃不饱哪管得了艺术。这么强行二分未必有道理。俄国最穷困的时候,照样每家早晚家长带着孩子朗诵普希金诗歌选,周末到剧院看芭蕾舞。当然,不同国家不同情况。但越不注重艺术修养审美素质,未来也只会让这些孩子们的长期就业困扰更大。他们处在一个创新的社会;一个产业结构逐渐变化,高端技术集束化、低端技术外包化;信息资源过剩、需要足够创意、灵感在各方面博得他人关注的时代。

 

  有审美品位的人未必是创新人才,但创新人才必然具有一定的审美品位。


 

  蔡明自留地“蔡园子”(点击进入博客圈),欣赏铸造生命力的家居,阅读大师心灵的设计,把玩优雅刺激的时尚。

  蔡明推荐文章:

 

  外国店员鄙视中国人买消费品?

  国家、企业、民众,谁该给低碳买单? 

  品世博(5)·血色国土的的石雕奇葩

  糖果盒、翡冷翠与玫瑰碗——最唯美的角斗场

  荷兰建筑与荷兰足球,华丽至死与华丽致死

  中式设计和中国设计,哪个已经有国际地位了?

  生活方式角度看,世界杯现在也就算体育展会

  品世博(4)·城市让生活究竟怎样?

  品世博(3)·世博160年,不能再吆喝火车头起重机了

  品世博(2)·欧亚生活方式差异的背后是什么?

  品世博(1)·我们赔了,还是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