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包法利夫人 五成写诗歌博客




  一个半世纪以前,法国那个包法利夫人,她所受的全部教育,还仅仅是来自修道院,加上一些课外阅读和自学考试内容,充其量,也就是熟悉了当时世面上所流行的浪漫主义小说。她与当下中国妇女最大的不同,一是学历不高,经济没有独立,二是互联网没有发明出来,出行的交通工具还没有飞机,高铁或私人轿车,停留于土石公路上的公共马车阶段,造成身体的流动和积极与陌生人精神交往的种种局限性。

  为消除性别歧视嫌疑,关于中国包法利夫人有五成写诗歌博客的事实,我们先从一个男性文人说起。他已经70多岁了,先是写小说,后来写散文,很长一个时期,这些习作都很难发表。某一天,他将散文分行,就成为诗歌,依然命中率有限,最后就专业写作只有两行的对联,结果把以前的习作都浓缩成对仗句,逐步发表出来。见报的时间,一般是每年底临近春节的时候,他的对联作品作为和谐社会精神文明的见证,有时要占据党报副刊的半个版面,其知名度也迅速上升起来。

  70多岁的老人,已经10多年不做那点事了。退休多年,也没有什么事情可干,他就去码头租一个门市销售蔬菜种子,晚上独自守门市,就偶然与一个发廊妹有过了一夜温情。从那以后,他好象突然返老还童,还有精力把所做的浪漫而肮脏的勾当写成日记,想来不过是留恋那当时的云雨场面,害怕那美好的感觉被岁月冲淡和遗忘。据知情人透露,他那段时间常备三大法宝,即手电筒,放大镜和酒精棉球,作为预防细菌感染的有效手段。但后来,他的日记终于被老婆发现,一气之下,就复印100多份,到衙门各局机关和部门分发,让单调枯燥的某县城很是振奋了一段时间。

  再回到中国包法利夫人写诗歌博客的乐趣或者说目的,除了发表和虚荣,很大程度和那个男性文人一样,是为了铭记偷情的神秘和浪漫性,但一些诗歌的标题和内容,有时也像是诱惑男人通奸的活广告。

  洪晃从包法利夫人卑微的出身,来对应中国某些往上爬的女人,依然有上海人把全国人民当乡巴佬看的局限性。因为包法利夫人的出身背景,并不比她对情欲放任与贪婪的本质更重要。但我欣赏她关于中国包法利夫人某些局部的研究成果--

  包法利夫人出生的小县城要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旅店得有四星级的,超市至少是华联的,还要有七、八个卡拉OK和足底按摩。然后,一定要有小资的精神境界——不现实的爱情观,对社会地位无休止的向往,以及大量时间在网上阅读爱情小说,保证包法利夫人长大以后可以去狂爱自己搞不明白的东西,比如:艺术,或者男人。再然后,周围一定要有个大城市,一个大染缸,什么鸟都有的大林子。当然少不了商城、豪华餐厅等等必要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济发展很快,每个大城市周遍都出现了有别墅区的卫星城市,我们现在的环境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包法利夫人养殖基地。

在小说里面,包法利先生是个循规蹈矩的男人,工作努力,要求上进,就是比较闷。他们住在离巴黎不远的一个三级城市,大概也就是苏州到上海的距离。如果我没记错,包法利夫人刚开始还是挺满意自己的小日子,也很会操办一个家。后来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在巴黎的艺术家,而命运由此转变。故事如果是在今天的北京,我想包法利夫人应该住在天通苑那边别墅里面。她在北京城里偷情可以坐新开通的五号地铁,在东四下车,跟情人先去看个美术馆的画展。她可以把车开到天通苑停车场,只要支付两元人民币,爱停多长停多长,然后坐地铁进城。我估计这可以是五号线非高峰时间一个重要收入来源。

洪晃的学术论文,最大的缺陷是有意歪曲了大都市才是中国包法利夫人的衍生地,大本营和生产车间的客观事实,所以她的研究显得别有用心,有抵制打工妹群体的伪学术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