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马车 十九世纪欧洲的城际交通


 

  在大师们的笔下,具体来说,就是在果戈里和福楼拜的笔下,我们得以观看和体验到十九世纪欧洲浪漫的城际交通情况。从时尚的巴黎卫星城,到辽阔的俄罗斯大地,弹簧马车以三套,四套或六套的形式,快乐地奔驰在浪漫主义历史的故乡里。如果这辆弹簧马车属于公共马车,那靠站与起步,突然的停车与预约上门吆喝的种种情态,就会猛烈地撞击世纪的两道门槛,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通过油画或素描,我们也完全可以感受到果戈里那蓬松而圆润的耳发,和福楼拜那两道上翘厉害的胡须--都具有那个伟大时代的装饰性。当时的地球公民,从城市到乡村,从普通百姓到时尚贵族,吃的都是不用添加济催肥,不用农药杀虫的绿色食品,过上的都是当下的人们渴望的低碳生活。

  先看《死魂灵》的开头--

  一辆漂亮的轻便马车赶进省会N市一家旅馆的院里,马车车身不大,却装有弹簧底盘。坐这种车的一般是单身汉:退役的中校啦,上尉啦,家有一百来个农奴的地主啦,等等,总之,全是些被称为中等绅士的人。马车里坐着一位先生,虽不是美男子,可也还算英俊;不太瘦可也不很胖,不能说他太年轻,可也不能说他老。此人的来临在市里并没有引起什么异常变化,也没有带来任何轰动,仅有两个俄国乡下人站在旅馆对面的酒店门口发了几句议论,可是他们议论的与其说是车里的乘客,倒不如说是那辆马车。他们一位对另一位说:"伙计,瞧那轱辘!如果上莫斯科,这车轱辘能不能拉到?"那另一位伙计答道:"能拉到。""如果上喀山呢,我看,够拉到的吧?""上喀山可拉不到",另一位答道。议论到此为止。再有就是马车驶近客店的时候,对面遇到过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穿着一条白条纹又细又短的布裤子,一件苦心模仿时新式样的燕尾服,里面露出一件罩胸,用图拉产的一只小手枪式样的青铜别针别在衬衫上。年轻人转身看了看马车,便用手捂着险些被风吹掉的帽子,迳直走过去了。

  再读《包法利夫人》第三部第五章--

  星期四到了。她起床后,悄悄穿好衣服,免得吵醒夏尔,怕他劝她不要这么早起来。
  然后她在房里走来走去.站在窗前,望着广场。曙光在菜场的柱子之间流通,药房的窗板还没有打开,在朦胧的晓色中,隐约可以看出招牌上的大写字母。
  等到座钟的针指到七点一刻,她就到金狮旅店去,阿特米斯打着呵欠来给她开门。女佣人为夫人把埋在灰烬里的木炭剔出来。艾玛一个人待在厨房里。她不时走出去看看。伊韦尔在不慌不忙地套车,一面听勒方苏瓦大娘吩咐。老板娘戴着棉布睡帽,把头从卖票的小窗口伸了出来,不厌其烦地交代解释,要是别人早听得不耐烦了。艾玛的靴后跟在院子的石板地上走得咯咯响。伊韦尔喝了羹汤,披上粗毛大衣,点起烟斗,拿起马鞭,悠闲地坐到马车夫的位子上。
  燕子号开车时跑小步,前四分之三古里,总是走走停停,好让旅客上车;有些旅客站在大路边上,自家院子的栅栏门前,等候车来。有时旅客头一天订了座,反而要车等人;有人甚至还在床上睡大觉。伊韦尔又叫又喊又骂,还不得不离开车座,去打鼓似地敲门。冷风吹进了车窗的裂缝。然而,四条长凳渐渐都坐满了人,马车也滚滚前进了,一行苹果树,一棵一棵地往后倒退;大路两边有两条长沟,里面都是黄泥浆水,远远望去,路离天边越近,就越窄了。
  艾玛在大路上来来去去,把路都走熟了;她知道走过了牧场,有一根标杆,然后是一棵榆树,一个仓库,或者是一个养路工人的工棚;有时,她甚至闭上眼睛,期望开眼时能看到意外的东西。但是眼睛一睁开,她总是清清楚楚地知道还有多少路要走。

 

死魂灵全文阅读

作者:果戈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转载一篇网络文章--现实中的“死魂灵”交易

  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中,八等文官乞乞科夫遍访各地庄园主,向形形色色的地主收购没有报请注销的死农奴,即死魂灵,一下子变成了名义上拥有400农奴的大地主,并以此作为抵押品,骗取钱财。早年读时,很难理解,死魂灵竟然还可交易,还值钱?因而腹诽果戈里构思的荒诞离奇。谁知这在文学作品中难免夸张甚至纯属虚构的奇异事儿,今天,竟在我们的身边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死魂灵不仅值钱,而且值大钱。 qkzz.net
搞修建和开发,便要占用土地,占用土地便往往涉及坟墓迁移,按规定要给坟主一定的补偿,这之中便大有商机。笔者所在地便有个村官,因贪污和骗取迁坟费数万,最近东窗事发被捕。该村有土地被征用,每座坟墓搬迁补偿标准为300元,这个村官除压低标准补偿,贪污其差额外,还搜集本村及附近村镇早些年死亡名单,硬是在实有的近百座坟外,又编造出了有名有姓、有主有户的百余座坟册,骗取了数万余元的迁坟费。这些死魂灵绝不知自身还有价值,只是这个村官不像乞乞科夫那样花钱买,而是白捡钱,无本生利。多年来,全国到处都在大规模搞修建和土地开发,我想,如同修建中的猫腻无处不在一样,像这个村官靠死魂灵赚迁坟费的人,恐怕也不是仅此一例吧。 qkzz.net
  早就见媒体披露有火葬场出售火化证明的事。近年笔者所在地火葬场也因出售火葬证明而被曝光,其行情是1000元至4000元不等。出售火化证明与《死魂灵》中的地主向乞乞科夫出售死魂灵异曲同工,都不与具体的活人和实物发生关系,仅以死魂灵的名义进行交易。火葬,是大多数地方特别是城镇强制执行的殡葬政策。在中国,凡属计划性和强制性的领域便潜伏着暗中交易,出售火化证明,便是应运而生,自然而然的事了。我想,被媒体曝光的应属冰山一角而绝非个案。何况,既不用燃料又不费人力,还不耗损火化设备,仅一纸薄据,进项比起实实在在火化一个人的收费还多不啻10倍,火葬场的老板们,何乐而不为?中国每年死亡人口中按政策规定火化的不下300万,若有百分之几的丧葬走此左道,死魂灵的交易量蔚蔚可观。 qkzz.net
  而把死魂灵交易推向极致的当数煤矿企业。当前是我国矿难事故高发期,专门处理死亡事故的“服务中心”便在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小煤矿聚集地应运而生,负责办理死亡证明、封锁消息、异地火化、家属赔偿谈判等事项。发生了重特大矿难,为了免遭巨额罚款和取销经营权的处罚,矿主找到这些“中心”。在“中心”极具“效率”的操办下,用“赔偿金”或“封口费”告知死者家属“不准走漏一点风声”;另一方面将尸体转移他处,联系有多余“死亡指标”的矿主处理。自然,不给别人巨额好处,谁会无缘无故接受一个极易惹麻烦和添乱的死魂灵?通常行情,出售(抵销)一个“死亡指标”,价值高达20万元。若是这个死魂灵正巧关系到煤矿存亡的关键“指标”,又正巧“市场”上“死亡指标”紧缺,再高的价,事故煤矿老板都不吝惜。笔者所在地有家小煤矿,一年内第二次发生死人矿难,虽只死亡一人,却面临被收回经营权的处罚,不惜蚀财免灾花上百万的天价“处理”掉这个死魂灵,从而使煤矿有惊无险。 qkzz.net
  在我们身边,类似的死魂灵交易还有很多,像用死魂灵骗领退休费、养老费,骗领巨额保险费等等,就时常见诸媒体,足见其名堂之多,领域之广。 qkzz.net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乞乞科夫收购死魂灵,从出售死魂灵的地主到城里的官员、市民,乍一听说,无不惊诧莫名,难解其妙,这反映死魂灵交易在当时俄罗斯的现实生活中,未必就有或即使有也是相当稀罕的事。而今天的中国,死魂灵交易不但真真切切出现了,而且领域拓宽了,价格提高了,呈异常活跃之势。《死魂灵》在今天的中国,已失去了典型意义。若果戈里在世,不知该作何想,或许会像他不满意《死魂灵》第二部一样,将其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包法利夫人

作者: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译本序)
第一部
第01节
第02节
第03节
第04节
第05节
第06节
第07节
第08节
第09节
第二部
第01节
第02节
第03节
第04节
第05节
第06节
第07节
第08节
第09节
第10节
第11节
第12节
第13节
第14节
第15节
第三部
第01节
第02节
第03节
第04节
第05节
第06节
第07节
第08节
第09节
第10节
第1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