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苏东坡说不说粤语?


热焦点评(10-94):韩愈、苏东坡说不说粤语?

彭澎

 

因广州电视台拟上星在原来纯粤语节目中增加一些普通话栏目,并由政协委员提案要求增加普通话播出而导致一场关于“推普废粤”的争论。甚至于一些自称捍卫粤语的人士把“推普”等同于“废粤”,将推广普通话与说粤语对立起来,让部分媒体与年轻人借此炒作,使一直以来因亚运会而展开的城市改造导致的旧城、旧村、旧厂的消失伴随着的文化阵痛也由此发酵。

由此我想到了当年韩愈、苏东坡被流放到南粤时是说什么话的,本地人是用什么语言与他们交流的。据说孙中山与国内许多政治人物交流是要用翻译的,不知韩、苏二人也是否如此。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每当提及岭南文化时,很少有人提及韩、苏二人,多举康梁、孙中山等,显然在本地人的意识深处只有说粤语才配做岭南文化的传人。更有趣的是,我所接触的许多研究岭南文化的大家却都是外来的说不好粤语的人。其实,现在内地来粤的人士已非韩、苏的唐宋时代可比。

据前两年的统计,广东常住人口已达9449万,超过河南的9360万居全国第一。更要命的是,广东多个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出生人数已超过户籍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广东实际人口突破了一亿。问题是,按照常住人口的定义是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因此,广东的3000万农民工也是常住人口的构成部分,加上说客家话、潮州话的人口以及主要是外地人的流动人口,全广东说粤语(即白话)的人口应该不到一半。这可能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如果说韩、苏二人在粤的文化创造活动还不能算是岭南文化现象,那么多达5000万母语非粤语的在粤人口也不能用普通话开展文化建设吗?

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刚到广东时,面对许多不能说普通话的广东人只好通过卡带、香港电视来学粤语。邓小平南巡后,百万民工下珠江也不得不学粤语。但十年后,进入21世纪,南下广东的人们已经发现不用说粤语也能与广东人沟通了。多年推普工作都不如市场经济的冲击有效。再看香港也是如此,回归之前到香港说普通话被瞧不起,商店售货员大多讲粤语和英语,可是现在去发现香港人的普通话水平大大提高了,主要应该是太多的大陆人去香港旅游购物。

其实,在粤语上发生的事情在上海话、四川话等方言上也同样发生着。上海人也不再以在外地人面前讲上海话以自豪了;在四川、重庆,经常有外地人在场时,大家都说普通话……皆因中国人的流动性太强了,语种的交流太多了,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大家都说普通话。

最近参加“中欧社会论坛”,主要用语是普通话、英语、法语。一部分欧洲人坚持用法语,但有时为了避开翻译,只好用英语,很多参会的欧洲人都说一点普通话甚至粤语。语言是拿来交流的,最方便交流的语言就会成为强势语言。这既发生在英语上,也发生在普通话(即汉语的主体)上。

确实,粤语是岭南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但粤语与普通话也是相互影响的。如打的、贴士、买单、打工、老公、炒鱿鱼等等,但其实如前两者,有些粤语也是受英语影响的。因此,如广东省有方言电台、电视台节目,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这说明粤语比其他方言受到的重视更高一些。这里也有香港因素,正是通过香港流行文化,粤语歌、粤语电影才流行全国,各地唱K都以能唱两首粤语歌而自豪。

总之,我相信,广东现代文化的大师将既产生在粤语使用者中间,也会产生在讲普通话的人士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