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第六辑


 

《城市 空间 设计》杂志  建筑批评专栏

2010年第4

 

主持人:史建 

主 “四谈实验建筑与当代建筑”笔谈

 

主持人语

周庆华  “实验建筑”?“当代建筑”?——思考中国当代实验性建筑

    实验、当代与中国建筑的隐形政治

金秋野  第三条道路

姜  珺  建筑评论十问

 

  这场关于“实验建筑与当代建筑”的论争,本来应该趁着评论家们的精彩回应,在第五辑见好就收;但是我还是禁不住再延续一辑,约请了四位尚未介入这一讨论的青年评论家,就这一议题展开更为深入、率性的论辩。与以往三辑讨论不同,在这次讨论中,有关实验建筑与当代建筑、建筑界与理论界的是非,都只是触发点,他们由此将议题拓展到更为宽广的学术/文化/政治/社会领域。

 

  周庆华的文章对“实验建筑”概念的源流做了周密详实的文献考订,在他严谨的文本建筑学分析中,部分被“埋没”的史实浮出水面,实验建筑的历史呈现出明晰、单纯、进步的路向。当实验建筑的物质形态日趋崩解、文本形态日益明晰,历史渐渐显得疏远、诡异和无奈,因为它的复杂性、矛盾性、鲜活性和现场性正在流失,消弭。

 

  同样介入这一议题的冯原,则试图把近十五年的中国建筑思潮置入到历史的语境之中,“通过重新考查制约建筑生产的诸种外部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演进变异,来还原由建筑师主导的建筑生产的状况与条件”。他引入“显形政治”和“隐形政治”概念,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名称的更迭、设计与改扩建工程的历史流变、张氏两代建筑师在这个项目上的交叠为个案,阐述了他独特的“政体建筑”与“实验建筑”、“话语政治”(实验建筑)与“实践政治”(当代建筑)的转型观。

 

  所谓“第三条道路”,即贝聿铭先生当年提出的“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道路”,金秋野的文章以实验建筑作为触发点,指出这是中国当代建筑的“几乎别无选择”出路。在他看来,“第三条道路,就是要在东西方之间,为建筑提供一条美学和伦理的自新之路,它关乎我们来日的生存想象”,而其“轮子”,则是知识传统、西方模式、中国现实和个人表达。他最后指出:“第三条道路不是高速公路,只是千尺危崖上的一根细细的平衡木。”

 

  “有关建筑本体的问题已得到基本认识”,“有关建筑与外界的关联却远未被廓清”,这是姜珺以重大事件为切入点,关注与实验建筑和当代建筑相关的讨论的前提。他的发人深省的“十问”基于如下设定:“建筑史观是否能成为一种不以建筑为中心,而是以建筑为媒介或镜面的建筑大历史观?建筑评论能否成为一种通过建立与外界变量的有效关联、强化内部组织策略和应对能力的方法论?”所以他的咄咄逼人的建筑评论十问的最后一个设问,即是“超越建筑评论”:建筑评论应该超越建筑本体,“成为结合了多领域知识的空间‘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学评论,以空间为媒介,成为学科之间的中央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