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灵的见地非凡


    

随着国务院和各宏观经济决策部门下半年工作会议的陆续结束,下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大体已经明朗:就是“总量滑行、结构发力”。意思是说:对于经济增速(GDP)既不加力,也不减力,让它按照现在的速度平稳滑行;而经济的着力点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上。

 

今天,吴晓灵的文章中也透露出了这样的感觉。现在看,现在中央上上下下基本已经形成共识,保持现有经济增速,不加力也不减力,任其自由滑行;问题是,自由滑行必然速度会逐步递减怎么办?没关系,第一,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扭转市场投资方向,让市场对新经济的投资取代旧有方向;第二,拉动内生性增长,拉动民间投资。

 

方向既定,至于什么时候才能产生效果?我认为,至少可以容忍到明年上半年。那是,国际经济形势将进一步明朗,国内的经济力度也基本可以确定了。

 

为什么还要讲求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主要是为了防患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突发性变化”,应对所谓的不确定性。比如,外需会不会突然停滞等等。

 

其实我一直认为,世界经历了一场如此之大的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将经历35年萧条期是十分正常的,至少是极其缓慢地增长或零增长。今天美联储给出的“褐皮书”就反映说:美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用做、也不应做过多的期待。关键是我们如何“化危为机”。比如,全球经济萧条是不是将减低中国出口?不一定。因为中国提供的商品大都是中低端消费品,是“生活必需品”。如果了解了这样情况,或许我们制定“以渠道建设为核心”的出口战略,这或许是一次重大的机会。

 

所以,很多经济方向的事情,而无所谓好坏,而最怕无知。今天读了 吴晓灵女士的文章最大的感触就是这个。吴晓灵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解决中国经济问题,要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加大改革力度,要有足够的定力与耐力。”

 

一定都不错。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改革的方法和足够的定力与耐力。政策忽左忽右,摇摆不定,而解决问题又找不到有效的方法和改革的路径,最后就是采用最简单、最易行的方式,结果反倒把事情越搞越复杂。

 

对所谓的三大“容忍度”――对通货膨胀的容忍度;对节能降耗指标未达标的容忍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容忍度。吴晓灵认为,采取措施解决是对的,但操之过急不行。她认为:“提高政府容忍度,就是要面对现实,用改革的方法解决形成现在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扭曲的体制、机制原因。防止因追求短期效果采取行政措施,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导致经济增长硬着陆。防止因经济增长急速放缓再一次采取刺激政策,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的问题。

 

我的理解是,吴晓灵指出的是“防止政策力度失度”,防止“刺激过度踩刹车,刹车过度又刺激”的恶性循环。我认为,这才是有经验的、有智慧的提法。

 

吴晓灵具体地对各方面的热点问题,一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认为,这是一直以来我见过的、最有见地、最务实、最切中要害的意见。比如,在金融政策上,吴晓灵建议:应该控制货币,放活金融。说白了,就是用增加货币流动速度的方式,或者叫“提高金融效率”的方式,对冲货币供应量的减少。

 

她说:在信贷方面,维持现在的力度是可以的。但是对于非银行信贷,即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金融业务一定要放一条活路,否则就会把经济憋死。在广义货币供应M2已向控制目标靠拢的时候,不能再控制银行表外业务和社会的金融活动,否则就把经济管死了。

 

现在好一点了。其实,上半年的政策就是在“憋”,方方面面你一拳我一脚地都在“紧气”,险些把经济“憋死”。现在刚刚意识到了,就是在总理提出“要防止政策叠加”之后,后来有给了一脚“油门”,现在让经济继续自由滑行,是对的。

 

另外,吴晓灵认为,第一要用改革的办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要改变中央、地方拼盘式的投资方式。中央投资就是中央投资,不要指望地方政府的资金配套,地方投资中央也不要掺和,这才能防止“相互钓鱼”,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债务借助中央投资的力量不断扩张;第二,必须给地方政府以稳定的税收来源,避免单打一地依靠土地收入,有了稳定的收入,还债也就不成问题了,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地方的债务风险。

 

这样的建议,是最有效通过改革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的经济学家应对多些这方面的建议。而不是人云亦云给些“大路货”的意见,那样当经济学家也太省脑子了。

 

关于房地产的问题。一是住房制度要设计好。到底给什么人盖房?盖什么样的房?对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提供他的住房,解决了大多数人的住有所居问题,社会才不会出大问题。二是应该停止预售房制度。

 

吴晓灵认为,只靠“堵住融资渠道”的方式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不如放开融资,而提高房地商的开发成本的方式。只要是只允许开发商卖现房,不卖期房。这既有利于控制房价过快上升,也能促进房地产商优胜劣汰这样,

 

再比如,要用市场机制解决节能降耗问题,减少行政考核引发的数字造假风险。这其实是说,在许多问题上,政府管不如市场管。政府只要不断地、适度地加高资源成本,市场自然对做出选择。

 

我同意,但我认为,这当然要讲求适度性。决不能不顾市场死活、不顾实体经济生存环境地一味上涨。中国毕竟是实体经济为本的国度。我觉得,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都要发挥,不可偏废其一。

 

每天晚上的7点30分到8点,我都会和老朋友张劲东先生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投资大参考》节目中,一起再聊聊每天影响证券市场的那些事儿,中国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从宏观经济事件中找到适合资本运作的投资机会,就成为是我们做这档节目的初衷,希望能从我们的“只言片语”中,大家能得到些启示,我们这档栏目也开通了短信热线15010105189),也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能跟大家进行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