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街头摊位上“老板”的呼唤声


——西藏印象记之二

到西藏之前,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内地一家生产半导体收音机的工厂,每生产一台的成本是50元人民币。他们接到了援藏任务,在西藏也要建立一个生产半导体的工厂。结果,在那里生产的半导体收音机,每一台的成本为200元人民币。他们不仅负责建厂,还负责用每台250元人民币的价格把在西藏生产的半导体收音机收购回来。具体在哪里销售,就不清楚了。

我没有办法确认这个“故事”的真假虚实,但我听说过中国各地对西藏的援助。在西藏期间,我从《西藏日报》上看到,中共福建省委正在举办援藏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孙春兰提出要“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援助西藏。这种事情,在海外搞“藏独”的人,当然会视而不见的。

关于西藏的经济,我拿到了一些材料,也得到了一些官方提供的数字。但是,我更愿意亲眼去看看。

到拉萨的第二天上午,我们参观了西藏藏缘青稞酒业有限公司和西藏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前者是一家集青稞研究、开发、深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年转化青稞7000吨以上,其藏缘牌低度罐装啤青稞啤酒已经出现在上海世博会上。后者则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在西藏注册2000万元人民币控股的企业,是一家以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太阳能光电及光热产品为主营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公司。这些公司的“经济力”,不用更多的介绍。

 

 

让我感受更深的是西藏人的“经济欲望”。在我们下榻的拉萨宾馆大门外的右侧,我数了一下,大约有16个销售西藏各种土特产的地摊。你一走上去,他们就会纷纷地主动用带着藏语腔调的汉语一口一个地叫着“老板”,询问道:“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便宜的价格”;当我买了一串手珠后,坏了,就有藏人过来悄悄告诉我说:“我的这个手珠上面有佛像,比她的好,也比她的便宜。你再买一串吧。”还有的藏人摊主带着情绪说:“你买她们的东西,就是因为那里的姐姐长得漂亮,你看我们娘俩都老了吧……”结果,我只好又买了两串。接着,又有藏人女摊主走过来拽住我说:“你在我这里也买一串吧,今天我还没有开张呢,你帮助帮助我。”等我又买了一串后,好几家摊主都拥了上来,都说自己“今天还没开张呢”。

 

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拉萨。在去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在“红河谷”稍事休息。打开车门,只见一位又一位年轻的男女藏民拉着一头又一头藏獒涌了过来,开口就是“照相,照相,照一次相,10块钱”。后面呢,还有人拉着牦牛过来了,骑上去照一次相,是20元人民币。结果,都是半价,就可以达到“目的”。

我还注意到,在萨拉——也就是前藏地区,寺院里面一般都不允许拍照。而在日喀则——也就是后藏地区,寺院里面大都贴着纸条:“拍照,10元”。有的还分为“主殿拍照,20元;副殿拍照,10元”。有的分为“照相,20元;摄像,70元”。在我看来,后藏地区的藏民也许比前藏地区的藏民更有经济头脑。

到拉萨的当天晚上,我叫了一项三轮车,要到市区里面转一转。小伙子上来开价,一个小时50元,看着我皱眉头,他立刻说:“我这是市场价,你可以还价啊。要不,我们,折中一下,40元。”路上,我们聊了起来,得知小伙子是从甘肃省的维族地区“南漂”至此,靠蹬三轮车挣钱,梦想是在拉萨开一家小店,把妈妈也从农村接出来。下车时,我给了他50元。

经济,需要创造力。仅仅依靠“输血”,很难产生这种“创造力”。如何能够锻造出来一种“造血”功能,让西藏民众从内心里产生一种创造经济的强烈欲望,我想,西藏经济就会有根本性的发展。许多人认为是一个难题,我却从这一摊又一摊藏民的摊位上,不仅看到了可能与希望,更看到了这种“旅游经济”的“爆发点”。(写于2010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