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破坏力
世界上第一台打印机的发明者是美国发明家克里斯托弗,起初设置打字机键盘时完全是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的。后来,他慢慢发现打字的速度一旦加快,键槌就很容易被卡住。于是,他的弟弟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建议他把常用字的键符分开布局,这样每次击键的时候,就不会因为连续击打同一区域而卡死。经过这样不规则的排列后,卡键的次数果然大大减少,但同时打字速度也减慢了。在推销打字机时,在利润驱动下,克里斯托弗对客户说,这样的排列可以大大提高打字速度,结果所有人都相信了他的说法,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很多数学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目前键盘的排列是最笨拙的一种,尽管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卡键问题,可推行第二种排列的键盘似乎已经不太可能,因为人们都已习惯了。
改进和创新最大的障碍往往是习惯。我们每个人每天大多时候都是在重复做事,使用的是习惯性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建立在成功经验之上,是有效和管用的。但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很多习惯是具有破坏力的。我们的工作高度依赖习惯,思想僵化、呆板、机械……无论环境多么复杂,情况多么特殊,不去分析、研究、变通,只是一味地按自己业已形成的惯性思维去处理,生搬硬套过去成功的做法。于是,在组织内部出现了这样一类经验式的且自信的管理干部,他们来差办差,安于现状,对工作能够做到应付自如,泰然处之。但排斥变革和创新,躺在以往的经验上睡大觉,不善于学习,长期以往,组织老化,内部运行成本越来越高,竞争能力下降。
如果习惯被纵容,形成习惯链条,这样,组织流程中就会产生种种所谓不成文的惯例,惯例如同毒瘤,会对管理系统产生巨大的伤害。惯例往往被大家广泛认同和效仿,甚至超越制度之上,变成潜规则,会导致整个管理流程混乱、复杂化,进而对新思想、新做法抵制和否定,扼杀组织进步和创新。
大多数人形成某种观点的过程就好像麻疹一样,都是通过传染的。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塑造我们。
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被习惯性的惯例麻痹,凡事多考量、勤思考。行动是冶疗习惯性惯例的最好良药。
世界上有六种做事的风格,一是做了再想,二是边做边想,三是想了再做,四是做了不想,五是想了不做,六是不做不想。请问,你是哪一种?
改变人生的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此外,一个人的能力表现为他针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少个相互矛盾的观点,而不是因循守旧,这样你才能够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