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供人居住或作其他用途的建筑物。它是人类进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可是,21世纪初的十年,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把城市造房供人居住的行为,扭曲为:
为“官员政绩”而造房;
为“经济增长”而造房;
为“增加就业”而造房;
为“炒房盈利”而造房;
为“GDP数字”而造房;
为“地方财政增收”而造房等等,不一而足。
2010年7月30日,《经济参考报》以《“6540万套空置房”持续发酵 权威部门失语》为题报导了关于中国现有“6540万套空置房,可住2亿人”的说法,各方争议不断的社会现象。其实,没什么可争执的,中国城乡无处不有无人居住的空房子。
在农村,空房子主要是两种情况,一是主人做了新房旧房无人居住房,也不拆除,占着。二是农民打工的收入做了新房,空着,到城市去继续打工,自己住工棚。
在城市,空房子主要是三种情况,一是购买者本来不是为了居住而购买,而是为了涨价赚钱而购买。等着赚钱而空着。二是开发商为买个好价钱,需求方无能力购置,需方静观国家调控政策加压,供方死抗国家调控政策,供需胶着而空着。三是富裕人群为自己或子孙购买的房产,等待孩子长大和自己退休,或准备出租,但暂时没有租出去的住房,而空着。
到底中国城乡有多少住房是空置的,有如中国的GDP数据一样,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但有一条是明明确确的,任何人不可否认,即中国21世纪初的十年,中国房子被“指鹿为马”是铁的事实。中国政府把房子的性质、用途给扭曲了。
1、在政府眼里,房子不是房了,不是用来居住的生活必须品,而是左右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房地产业如能继续稳定增长和涨价,中国经济实力就会无限膨胀,“赶英超美”近在眼前,毛主席他老人家没有实现的愿望,第四代领导人替他实现了。
2、在政府眼里,房子不是房了,不是用来居住的生活必须品,而是增加居民就业的新型行业。房地产业的上下游涉及40多个行业,就业人数巨大,一旦萎缩,后果不堪设想,大量失业大军出现,要么出现社会动乱,还有可能危及中共的执政地位。
3、在政府眼里,房子不是房了,不是用来居住的生活必须品,而是地方政府高价出让国有土地的最佳选择。1994年财税改革以来,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终于有一个好的收入来源,因为房价过高而打压房地产企业,国有土地就没有买主了。
4、在政府眼里,房子不是房了,不是用来居住的生活必须品,而是最佳投资品,而且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这样做的,是普世价值观,谁反对,就是反对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所有的炒房者、房地产开商、地方政府都不希望房子降价,只希望它涨,涨的越多越快越好。
5、在政府眼里,房子不是房了,不是用来居住的生活必须品,而是作为抵抗世界金融危机的工具,希望不可抵挡的住房需求消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抵消外贸、人民币升值、节能减排等压力。如果没有房地产业的发展,发展的压力就更大,决不能出现GDP年增长低于7%—8%的水平。
6、在政府眼里,房子不是房了,不是用来居住的生活必须品,而是银行的贷款,许多购者,包括炒房人,购置的房产,大多是通过银行贷款购买的,一旦征收空房的房产税,房价下降,银行原有贷款就可能成为“不良贷款”,美国的“次贷”就可在中国重现。
到底政府心底里想的是什么,很难揣摩,有可能上述分析是错误的。但有一点是正确的,没有把房子作为住房来看,更没有把住房需求者的消费欲望,作为政府工作的努力方向。所谓“居者有其屋”只是说说而已,这就是新中国新时期的“指鹿为马”。
新的“指鹿为马”与历史上的“指鹿为马”不同之处在于,新的“指鹿为马”有现实经济原因,历史上的“指鹿为马”只有政治原因。
2010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