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热衷于高考“状元”的新闻的,但是看了今天《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说北大和清华录取的状元们有三分之一是靠加分产生的时,特别是看了那个状元加分一览表,忍不住想说几句。
既然是状元,为何要加分才能成为状元呢?这加分的状元还是不是真的状元?翻了一下新华字典,对“状元”一词是这样解释的:“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比喻在本领域(本行业)中成绩最好的人。”如此说来,那北大和清华录取的状元也并非真的“状元”了,而是加了水的“水状元”。为何有这么多的“水状元”呢?“水状元”都是些什么样的学生?又是谁制造了这么多的“水状元”?
高考加分,在我的印象里,国家一直是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的考生,才对少数民族考生进行加分的(加5分)。而就是这样的政策,往往每年都有不少家长为了孩子在高考时能加上这5分,想方设法拉拢腐蚀户籍干警涂改户口薄,再后来,就是省级三好学生加分,具体加多少我不太清楚,到现在的什么竞赛啊、优秀学生干部啊等等都成了加分的条件了,为此,一些有权有势的家长就开心了,他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为自己的孩子弄来这样的加分指标。本来这样的考生成绩并不出众,因为了加分,他们却可以心想事成。
也因为成为“状元”之后有不同的重点院校争着录取,所以每年高考状元也被炒得很热,甚至是放到了“火炉上”进行刻意煎炒。北大和清华曾为自己的学校录取了多少状元而进行过数据上的“掐架”。其实,热炒状元的背后,暗藏着利益的玄机。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拿到这个加分,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这个被加分的权利,学校方呢,肯定会在其中进行一些暗箱操作,所以说,当加分成为一种利益时,这种利益呈现放射状扩散、蔓延,波及到方方面面,危害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笔者以为,加分就是人为地制造不公平。看看今年的状元们的加分一览表就知道现在的加分有不同的等级(有加10分的,有加15分的,还有20分的),这不同的加分等级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都认为是极不合理极不公平的政策。这和明目张胆的偷盗有何两样?说白了,这是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偷盗、欺占国家优势教育资源的伎俩。俗话说:“是驴是马,拉出来溜溜”。高考就是要考生展示自己真实的学识水平,为什么要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加分呢?实在想不通,这加分是考者想蒙自已的眼,还是要蒙他人的眼?这其实就是一种十足的明目张胆的造假啊!而且,这些能够成为加分的条件已经成为教育界腐败的温床,十万块钱买一个“三好生”这潜规则几乎谁都知道,这不是教育部给学校头头们提供的又一条生财之路吗?
请不要再人为地制造“水状元”了,更不要把高考加分演绎成一种社会公害,“公平”理应是高考最重要的原则,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水状元”,我们需要脚踏实地有真才识学的人,他们才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