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修行的原理
常有人有疑问,普通大众能否念咒来消灾去病获益?经查看资料,特介绍一些(包括持咒法)以利益一切有缘——所谓念佛,念诀,诵经持咒,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而是一种极为方便的修行方法,可以让人得到很大的益处。
念佛念诀法门,功德极大。
其一,可以培养人的专注的力量。一心念佛,就是一种以一念代万念的方法,人的精神逐渐会专注下来。你念佛惯了,形成一种习惯,自然信心清净,没事时不会瞎想了。为什么总是繁忙的人,心思烦乱,特别一些家庭主妇,操心太多,念佛就可以平静心理。并不是说这个菩萨大些,念这个菩萨的名号就有效果。因此从培养人的专注力量这方面来说,无论你念什么佛号或咒语,最关键的是你的诚意与心念,而不在于你念的是阿弥佗佛还是念的观世音菩萨,你的心真诚,专住地念,念哪个佛号,效果都是一样的,没有分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在这里就得到体现 。
其二,念佛念诀,可以沟通诸佛菩萨的能量信息场。念佛念诀是沟通能量信息场的一个通道与途径,念佛持咒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音相和、同频共振,而一个人在念佛号与持咒时,就是在某种程度上和佛菩萨在此同一时空状态下达到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音相和、同频共振,使你的能量信息场与佛与菩萨的能量信息场相沟通,使你的修为状态能与佛与菩萨的修为状态相应,提升自己的能量信息的层次。
这些佛号与口诀,是经过大德的菩萨加持的,而且还有众多的人同时在修持它,因此佛号咒语都含有极大的加持能量,其能量信息场遍及虚空之中,你一念清净地念念不离,就能达到能量与信息的共震。所以说观音菩萨应身而现,很多人家中供养佛象,念佛,心中感应到佛的显象,这都是能量与信息的沟通与共震。一般来说,在刚开始起清净心念佛时,菩萨会示现,在常念佛的人去世时,菩萨亦会示现,来接引其进入极乐或者与其功德果报相应的境界,而不堕入六道轮回 。
我们念任何几个字,不一定要念阿弥佗佛,观世音菩萨,你也可以念某个人的名字,比如你天天念“毛泽东”或“张三李四王大麻子”也行,或者念“一二三四”也行,只要你能长期静心念某几个字,都会形成一种专注的力量 。但你念“阿弥佗佛、观世音菩萨”几个字或者其它的咒语,就更容易与菩萨心意沟通,与存在于虚空中的能量场沟通共震,因为你念佛,佛知道你在念他,就同样念你了(是指能量信息在某个层次上共震了),从而得到佛力的加持与利益。在虚空之中,法音无数,了了分明,为什么宣化上人在美国说法,而厦门南普陀寺里的神灵们都听得到?这是因为虚空虽然广大无尽,却无远弗盖,无有距离,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那还得做个姿势,总要折腾半天,如来心念一动就十万八千里,自然快得过悟空,孙悟空当然没有翻过他的手掌心,就是这个原因,无量虚空,一念即过,念念相通,所以我们不要轻易动念,起心动念,天地皆知,不仅只你一个人知道,诸佛菩萨也是知道的。宣化上人的境界高,他讲法时,不仅有在现场听到的声音,而且其心音法音,遍及虚空,一心念佛,与他的能量信息场相通的人,自然不在场也能听到了。
念佛持咒者如果能有人指导加持,效果通常要好些,进入境界要快些。因在具体修法上,在修前祈请、修持当中、修后回向以及其它注意事项上,还是有不少的讲究的。另外,念咒时观想和不观想,功德大为不同,但要观想,若非具德大师亲传,则不可为。在我原来修行念诀法门时,进步是非常快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师傅经常亲传,还每隔一段时间让我做点善事,施舍一些东西给人。因为人都有业障,念佛念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有魔障的反扑,这时做一些善事,就可以积累功德,功德就象水池的的堤岸,堤岸越高,装的水就越多,这样积累加持的能量与信息,就容易产生进步了,这也是修行法门中的方便善法了。念佛不要怕妄念多,妄念起来时不要理它,由它去。当下起观照,单提一句佛号,念得字字清楚,句句分明,绵绵密密,至诚恳切。学佛不要怕年龄大,更不要怕困难,黄泉路上无老少,只要我们一念觉悟都不为晚,要知难而进,有困难正是我们的克服困难,消除业障的机遇,忍一忍就过去了,突破了它你会得到很快的提升。
普通人,如果没有条件的,或者还不愿意亲近高僧大德的,就随缘念诵,信心清净,时间长了,同样会有效果,至少身体健康的效果是少不了的 。
有人说,有这么多咒语,这么多佛号,各说各的好处,我这个念一天,那个念几声,行不行?不是不行,而是这样效果不太好。前面说过,念佛首先在于培养一个专注的力量,那么就先以专心地念一个佛号,持一个咒语来说,要更有利于培养这种专注的力量,干什么事就怕你不专心,只要专心,你就做得好,入得门。现代管理学中老说“专业、专注”,就是在一个方向上做精做透,才有高的附加值,而你念佛,也就通过专心念一个佛号,一个经咒来达到专心专注,为了不至于口里念佛心思散乱,念佛之时宜摄耳谛听自己的佛号,这样才培养出你的专注的力量、清净的信心,也必然能沟通诸佛号与咒语的能量信息场,这个时候,你一念佛,能量信息的共震就增强了,就能得到几何级数的增强效应。所以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时,口诵弥佗心散乱,念破喉咙也枉然,而一些悟性福德具足的人,一念就生清净心,一念就能得到佛的加持,悟得快,得到的利益多,身体一下健康了,对于烦恼的事,就很有处理的智慧。 不象我,念来念去,不想念了,再过段时间又来念,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过明道若昧,进道若退,退步原来是向前,当你经过反复后再自愿来念佛,你就会更不疑惧,更生净信之心,以清净信心来念佛,则是能消业障,功德无量的。所以,各种佛号与经咒,本身是没有区别,没有层次的,任一佛号任一经咒中,都包含一切法,通达一切法。道理就是这样子,但你修炼总得从某个方法入手,而念佛的方法,那是最方便的,适合大多数人的方法。 所谓佛法的区别与层次,象大乘与小乘等,完全取诀于你心意的诚恳与否,信心的清净与否,心地的迷悟与否,是人的区别与层次,不是佛法的区别与层次,佛与佛法,本身是没有分别的,佛号经咒的功德,也没有分别,若以无分别心修一切善法,即得一切善果,成一切佛道 。
既然我们念一种佛号,一种经咒就行,为什么有那么多佛号,经咒口诀呢?这是因为我们有很多人,有人喜欢这样,有人喜欢那样,有人适合这个佛号,有人适合念那个佛号与口诀。有人嫌有些口诀太麻烦了,记都记不住,念也念不清,那就念“阿弥佗佛”或者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其它什么你觉得喜欢的口诀就行了。你喜欢的,就是有缘的。有人前生,或前几世念大悲咒惯了,或者念楞严咒惯了,今生再度接触到,一接触就生喜,就跟一见钟情一样,这就是缘份啊。因为你以前念佛念咒的功德仍然留存,贮存在你的第八识神阿赖耶识里,是永不消亡的,这就是宿世有缘。
这世间为什么有人一见钟情 ?这是因为宿世善恶缘份的能量信息,始终储存在你的第八意识--------阿赖耶识里面,今生再度有缘碰到了,就产生了这个一见钟情的化学反应了。也有一种情况,是夫妻二人感情非常好,两人都发愿来生再结为夫妻,而两人所作所为都不违背这个善缘,因此也具备这个福份,那么这一世再碰到,就一切成就,是可以如愿的。当然,这是要缘份比较强的,感情比较深的,非常典型的,才有这样强的反应,一般人来说,能量信息的共震不那么强烈,因缘成就起来就有些曲折。通常来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非常喜欢,非常愿意为他或她付出点什么,通常都是你欠了他什么债还没还的。为什么有些父母非常喜欢的孩子,宠爱的孩子往往不成器,往往让父母更操心,更多付出呢?这也是父母宿世欠过他的债,今生要还啊!说儿女是自己的冤亲债主,多数是不错的,没有缘份,他是不会出生在你家里的 ,也有些儿女,是宿世欠过业债的,今生特别孝顺。 作为儿女,今生不孝顺父母,自然同样种下恶业,也必然得到果报,要么是来生得报,要么也报在自己儿女身上,因为祖脉传承,与同法脉传承一样的,家族的兴衰,孝道是一个重要方面。也有人说“各人吃饭自己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但其中因果的纠缠,流转,是比较复杂的,既然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说法,就必然有前人种祸,后人遭殃的事情。
这世间为什么还有台湾的一些高僧,当地有名的寺庙主持,怎么就做出了淫乱苟且之事?这也是宿昔之前的种的“业”,就算高僧大德,也没有办法抗拒,他前生,前几生肯定也种过一些善业恶业的,有些是欠了情债的怨偶,有些是种下了孽债 ,这些债到了时候,再碰到时就要还的。这些高僧肯定是宿世之间种下了孽缘,才在今生遇到这个业障与心魔的,而且因为其修行功德没法转掉这个定业,就落入“情网”,再次造下恶业了。所以说,一因一果,真实不虚,有些人的果报今生就兑现了,叫现世报,有些行为的果报今生没兑现,但终究要兑现的。你所作的任何恶业与善业,通常都要让你受到加倍的痛苦与幸福的回报。改变命运,要从改心开始,因为心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所以要在心性上下功夫,从种因上下功夫。
一切法不能离世间,脱离世间的法,不可能为多数人接受,用平常通俗的语言,把晦涩难明的佛法讲出来,让人听得懂,明白其真理,才是真正的方便 。 一些人愿意亲近佛法,这是往昔结过的善缘,但是由于现在讲法的人太多,虽然都是正确的法,但一下难以令人接受,不知道谁的正确,谁的适合,甚至有些象李洪志一样的“神棍”“巫婆”还拿这些东西来忽悠别人的钱财 。 那么你可以从最基本的东西,最根本的道理开始。 这里所讲的,就是最根本的道理,因果循环的道理,能量与信息共震的道理,这是任何宗教法门都无法违背的道理。从念佛修炼入手,来改善自己的行为与心理,修行积累自己的善业,从而改善自己的因果,为自己及子孙种福田。
念佛的方法
修炼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念佛同样如此。众生以其业力不同故,任何一种修炼方法,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因此讲念佛方法,虽有共性,但都各有不同类别,人的心态也各不相同,所以都是念起来再说,你念都不念,当然无从谈起方法。所以这里只能讲初机,无法讲得更深入。并在后面转载一些大德高僧们的开示,以供参考。
首先,念佛者,特别是刚学念佛者,一定会有很多妄想杂念。比如我念佛,佛是不是听得到啊,是不是有好处啊,是不是今天我这腿疼得厉害,念着念着就不疼了?是不是念了几天,我就可以发一笔小财?或者我天天念佛,明年就能升个小官啊?还有是不是我天天念佛积累功德,那个美女就会青眼相看啊?这样想着想着,就精神不集中,念的也不知道是观世音菩萨还是什么了,特别一些长的如楞严咒等,早不知道念到哪里了,原来他不是在念佛,而是在念财,念官,念美女。当然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很正常的,要慢慢点改正
念佛有个过程,从开始的妄念多,到念得熟练后,就妄念少了,这也是个熟能生巧,巧能通灵的过程,到这个时候,就是逐渐生起功夫的时候,说明你有进步了。念佛不要怕妄念多,妄念起来时不要理它,由它去。当下起观照,单念一句佛号。如何当下起观照?心息相依是一种观照方法,就是把念佛时的念头与呼息一 一对应,这样就可以排除杂念,这是一种观照法;古代人喜欢数念珠,念一声或念一遍,就数一颗念珠,这也是一种观照法;另一种观照法,就是专心念时,自己的耳朵来听自己念,默念,也好象在心里听自己在念佛的声音,这也是一种观照法,就是观音啊! 当你用各种方法调伏自己的思想杂念,就可以逐渐念得字字清楚,句句分明,绵绵密密,至诚恳切。学佛不要怕年龄大,更不要怕体质不好等困难,黄泉路上无老少,只要我们一念觉悟都不为晚,要知难而进,有困难正是我们的克服困难,消除业障的机遇,忍一忍就过去了,突破了它你会得到很快的提升。
再这样下去念到一定程度,身体哪里痒,腿脚酥麻,放屁打隔什么的,这都是效果的显现,是念佛之后气脉畅通的反映,可以视情况活动调节一下,或者不理会接着念,这都是可以的;再深一点人会看到菩萨像啊,象有的老人,念着念着睡着了,朦胧中看到身量极为高大的菩萨像,心里有点害怕,这也是一个好事,这是念佛起效果的现象,在消业障。人看见菩萨像起畏惧感,是业障重的缘故,如果人看见菩萨像起亲近感,喜悦感,那就是业障消了好多,知道亲近了。有人喜欢骂菩萨,厌恶菩萨,畏惧,都是因为业障的缘故,有这个业障,就会接着造业障,那些谤佛的人就是如此,他们还自以为是正道,贬低佛教是封建迷信。当然,佛教要讲正信,不能搞封建迷信。
念佛念到功深一些后,你的心逐渐开悟了,就逐渐能自主修炼,并且到一定程度后,自己知道积累功德,积累善业,这时自然会有大德给你加持,人累生以来,自然会有无数佛菩萨大德有缘者,他们在虚空之中,感应到你的念佛功德与虔诚,自然与你相沟通,机会一到自然有祥瑞示现,机缘示现。
转载大师开示的 念佛的方法汇集:念佛的各种方法
为了要适应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为了要适合念佛的根器,便有各种不同的念法,每一种念法,都有它的特长和作用,行人念佛,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只要这种方法能使你在这一刻定心扫除妄念的,便是这一刻的好方法,譬如医病,但医得病好的,便是对症良药,众生妄念是病,佛名是药,能除妄定心,便是良药。持名念佛为净土修行之核心,现将各种主要念法列目于下:
1出声念,包括高声念。
2莲花念,念时观想声从自己舌上莲花出。
3金刚念,念时声音不大也不小,甚为中和,行者一面念,一面听,自念自听。
4默念,舌根动而不出声。
5觉照念,一面念,一面F8BC光反照自性,凝成一片。
6观想念,一面念,一面作观想。
7追顶念,用金刚念法,将字句之间连缀紧密,形成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空隙,故名追顶念。
8礼拜念,念时一面念一面拜,或念一句后拜一拜,念拜并行,身口合一。
9记十念,念时用念珠记数,每念十句,拔过一珠。
10定课念,将念佛定为按日功课,一日念好多遍,日日实行,道心不退。
11四威仪念,行往坐卧四威仪中皆念,熏成习惯。
12念不念皆念,此即无时无处不是心念,念兹在兹,行兹在兹,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
念佛要心、息相依,才能一心不乱
以上各种念法,可说都是善巧方便,目的是为了念佛时一心不乱。要真心做到一心不乱,就要在任何一种念法时,都能心息相依,也就是念头能够和呼吸相应。因为佛法任何法门,都是要在定中修,定中证。净土法门也不例外。上述各种念佛法门,也都是要在定中修,定中证。也就是修证得念佛三昧。如何才能做到念时心息相依呢?这就要在念时注意调养呼吸,使呼吸能跟着念头走,使念头能够支配着呼吸。佛法修定讲安那般那,安般是梵语,安那是入息,般那是出息,安那吸,般那呼,吐故纳新,呼吸一定要调理得顺当,但最重要的是在呼吸的转折上,呼后必有一吸,吸后必有一呼,一吸转为一呼,一呼转为一吸,这一呼一吸叫做一息。讲呼吸就是讲这一息。佛家深层禅定的功夫不在一呼一吸,而在一呼一吸的转折上,呼转为吸,吸转为呼,这就是息道,而不是气功。息与气不同,道与功也不同。凡是讲到功都是有为的,讲到道是无为的。气是一呼一吸,而息则是一呼一吸的转折。气功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在十二经络上做工夫,在后天气和生活力上做工夫。息道则是在一呼一吸的转折上做工夫。在奇经八脉上做工夫,在先天气的生命力上做工夫,也就是在命根气上做工夫。人生临终最后一口气就是命根气,它不是上行气、下行气、平行气、遍行气,而是命根气,人生最后的结束就是命根气的结束。
人的生命,在肉体上呼吸不能断,一断人就死了,而是息息不断。在精神上,是念念不停,念一停精神就没活动了,像植物人。息与念在一般人身上常常是不统一的。管呼吸的司令部是呼吸神经中枢,管思维的司令部是思惟神经中枢,两个神经中枢不统一,我们大脑皮层得不到好的休息。假使按安般守意的方法:推开尾闾,视鼻端白,安那般那,持出入息,使念头跟呼吸走或呼吸跟念头走,使息与念相融合、相协调,息和念就能一致,心息相依,心系于息,息住于心,这样就把思维神经中枢和呼吸神经中枢两个司令部协调统一,神经中枢两个司令部协调统一了,我们大脑皮层就处于最佳状态,既不是兴奋态,也不是压抑态,而是阴平阳秘的平衡态,这样才能一心不乱。所以念佛就要心息相依,安般守意。安般守意,也就是心息相依,安般不能守意,那就是心息不相依,息和念是分开的,两个司令部是不统一的,念佛就不能一心不乱。
转载:老实念佛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祖师大德总是苦口婆心劝人“老实念佛”。这句看似简单,实则深妙的箴言,人人道得,却未必人人行得。然而,行人若不能老实念佛,功夫就不可能向上提升,往生就没有把握。那么,我们要问,老实念佛的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本文试作描述,供学人参考。
第一,在在处处践行“老实念佛”,却没有“老实念佛”之想。因为有这个念头,就是我慢,就是烦恼,与佛陀的教诲背道而驰。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表现得十分慈祥,朴实,不透半点“佛味”。
第二,恒顺众生。小事恒顺,大事也恒顺;重要的事恒顺,不重要的事也恒顺。从来没有生起“众生顺我”之念。假使偶然起念,也能立刻醒悟,立刻修正。他们好像没有什么个性。
第三,不执著佛法,不分别好坏。在他们眼里,不学佛不念佛的人与学佛念佛的人没有什么两样,更不会以为不学佛不念佛的人业障深重。与众共修,不做他想,只是管住自己;不会觉得这人有功夫,那人没有功夫。他们总是那样的慈悲,那样的低调。
第四,常做还债想。身处逆境,遇到挫折,自然生还债想。所谓逆来顺受,甘愿吃亏,不怨天尤人。他们心平气和,不烦不躁。
第五,时时修正心行。心境如水,照彻内外。杂念起,能觉察;行有过,即忏悔。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一有不慎,必定痛改前非。真诚待人,战战兢兢。
第六,心中有佛,随时念佛。嘴上不一定有佛号,心中则必定有佛号。做事认认真真,对人恭恭敬敬。事毕,人去,心中必起佛号。他们沉默寡言,不随便说话。
第七,境界现前,不忘念佛。遇好事,无喜;遇坏事,无忧。恶境现前,不会动心;或者在将动未动之际,赶紧提起佛号,消除不好的情绪。他们与世无争,与人无求。
总之,老实念佛的人,就像虚云老和尚开示的那样:“不起人我分别见,以一声佛号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最后,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与无念是同一件事。
转:法师开示念佛的方法
念佛,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要为了赶速度、拼数目,佛号连成一起,字音无法分辨的一直念,这样就无法摄心,当然对修行毫无帮助了。所以念佛要不急不徐、了了分明的念,在念的时候,特别是在起初念佛还未得其三昧的时候,还应该志心谛听自己的念佛声,把心思系在这上面,才会有成就。否则口诵弥佗心散乱,就无法培养专注的力量。 等到你念佛有点心得,自然知道勤念不辍了。
修行修心无奇特之处,唯有细水长流,不夹杂、不间断,一直修去。如果以净土法门为主,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每日的功课如下:早上诵普门品、持大悲咒二十一遍,晚上诵佛说阿弥陀经、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观世音菩萨圣号百千声。
修行要专精、一门深入,不要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又修别种法门,到最后那一种也学不好。一门通了,哪门都会通,道理都是一样的,没有哪个法门是特别高明,哪个法门是特别没效的。
虽然凭着诚心与愿力也是能往生西方净土,但力量总不及专心持诵一佛圣号来得大。
所以平时学习训练控制自己的心是非常重要的,佛遗教经上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以世间法来看,如果能将所有的精力、智慧、感情、理性投入来做某一件事,就自然容易成功,修行当然也是一样,制心一处,就会激发出无量智慧。
所以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也不要一心总想着往生啊什么的,你念佛念好了,不需要求往生,诸佛菩萨自然会奖励你,来接引你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