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弄虚作假已成社会公害。收视率调查虽然只是企业行为,不属于政府统计,但收视率调查也是统计调查的一种,属于统计调查范畴,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值得统计系统借鉴。
从调查原理上看,收视率调查属于抽样调查,即在全国各地抽取相对固定的样本户,然后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对这些样本户的跟踪调查,来获取抽样调查数据,并以此推断总体。
因为样本户是用于推断总体的,其对总体的意义不言而喻。而又由于被抽中的样本在数量上要比总体小N倍,所以,干扰样本也就成了许多想干扰总体特征的单位或个人的最佳选择。
被干扰的样本,我们姑且称之为“污染样本”。用污染样本推算出的总体,必定是“污染总体”。用这样的受污染的总体推断数据去进行排名或其他决策,必定会混淆黑白,指鹿为马。
所以,维护样本的纯洁,是各个统计调查机构必须认真对待、严肃对待的一件头等大事。没有了样本的纯洁,就不可能有调查的纯洁,也就不可能有调查的信誉,而相应的调查结果也必然会成为花瓶和摆设。
当某项统计调查是用于政绩考核、业绩评价或其他行政目的的时候,干扰样本的现象就极有可能发生,甚至会很严重。而这个时候,恰恰正是考验调查组织者智慧、能力与素质的时候。俗话说的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调查组织者主观上坚定了维护样本纯洁的信念,就一定会找到保持样本纯洁、保证调查不受人为干扰的办法。
就事论事,拿收视率调查来说,控制措施也是容易做的。第一,要保密。哪些家庭被抽中了,即哪些家庭是样本户,调查组织者必须严格保密,不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泄露。同时,还必须要求被抽中家庭配合做好保密工作,不得向其他单位和个人透露自己是样本户的事实。第二,要监控。调查组织者要加强对样本户的日常监控,特别是通过调查数据来评估样本户受干扰的程度。一经发现受干扰的事实,要迅速果断地采取换户措施。
就本次事件而言,笔者认为主要责任者有三:一是调查组织者,没有尽到保密和监控的责任;二是调查干扰者,缺少诚信的职业道德;三是样本户,受小恩小惠的利诱而让收视成为不自然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