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真假溺水绝招
假如你是宋慈,面对一具从河上打捞起来的尸体。你走上前去,看了看尸体的指甲,又看了看尸体的脚心,你突然大声宣布:这不是自杀,而是谋害他人!
真神了!你想试一下吗?
宋慈语录
临时审察,切勿轻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译 文●
临时须详细验看检查,切不可存有轻易的思想,要知道差之毫厘,就会失之千里。
★科学问题★
1. 溺水三大特征?
2. 什么是洗头骨辨溺死法?
3.若生前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有科学性吗?
4.推入井的人与自落井的人手与眼有什么区别?
5.活人淹死的六大特征?
现代奇案
甲古文之父死亡的四种美
真正的读书人没有投降的!
死亡是丑陋的、恐惧的魔鬼,但为祖国而死,则瞬间成为美,成为感动。
自杀分很多种,有的自杀非常的高尚,我们叫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是值得人类永远歌颂的、英雄的自杀。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他受命于危难之时,任京师团练大臣,负责保卫京城。7月20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他率团练奋勇抵抗,寡难敌众,不愿为亡国奴,遂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井殉国,时年55岁。
咱们知道甲骨文,发现甲骨文的那个人是山东最东部胶东那个地方,叫王懿荣,王懿荣在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来以后,他是北京的团练大臣,负责京畿的卫戍,眼见大势已去,他保不了北京了,怎么办呢?
这个大学士是非常忠义的老先生。他家有一口井,他把全家人都叫到这儿,说国家我保不住了,皇上我保不住了,我要跳到井里去,自杀殉国。
1.忠。王懿荣自杀殉国,忠于祖国,忠于朝廷。想到忠于祖国美丽与激烈。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孝。儿子儿媳妇也跟着跳到井里去,这是孝。陆游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还有宋·范成大的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3.节。老夫人也跟着跳到井里去,满门忠良。想到佘太君、穆桂英保国。元·倪瓒: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4.义。就一个小孙子,这个小孙子也要往这个井里跳,旁边一个老仆人一看,这个小孙子可不能死,要给王懿荣家留一条根苗,把这个小孙子一把抢过来,这叫义仆救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王懿荣哈哈大笑,说这叫什么?忠孝节义。王懿荣跳井这是忠,儿子跳井这叫孝,儿媳妇跳井这叫节,就差一个义了,这个小孙子又跟着跳,仆人上来一把把小孙子夺过去,义仆救主,忠孝节义,满门忠良,这是我们说的最伟大的,人类应该歌颂的自杀。自杀有的是为民族利益、热爱祖国、保卫家园,当外敌侵入的时候,舍身取义,永远值得人们的歌颂。
中国的读书人与欧洲不同,就是在国破家亡的时刻,他们都自动成为战士!中国的读书人之死与外国也不同,就是在表面平静无助中,透射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宋慈绝活:辨别溺死之法
《洗冤集录》中记载了辨别溺死之法:
1.尸体三无即疑
无肚腹涨
无脚底皱
无甲缝泥沙
尸体没有上述情况,溺水而亡可疑。
2.热汤洗沙
《洗冤集录》中说:辨溺水而亡,髑骨洗净,热汤从脑门穴入,看有无细泥沙屑。有则为溺水。
3.辩溺死具体的描写
《洗冤集录》中说:
若生前溺水尸首,男仆卧、女仰卧。
头面仰,两手两脚俱向前。口合,眼开闭不定,两手拳握,腹肚胀,拍作响,落水则手开、眼微开、肚皮微胀;投水则手握、眼合、腹内急胀。两脚底皱白不胀,头髻紧,头与发际、手脚爪缝,或脚着鞋则鞋内各有沙泥,口、鼻内有水沫及有些小淡色血污,或有搕擦损处,此是生前溺水之验也。盖其人未死,必须争命,气脉往来搐水入肠,故两手自然拳曲,脚罅缝各有沙泥,口、鼻有水沫流出,腹内有水胀也。
若检复迟,即尸首经风日吹晒,遍身上皮起,或生白疱。
若身上无痕,面色赤,此是被人倒提水揾死。
若尸面色微赤,口、鼻内有泥水沫,肚内有水,腹肚微?胀,真是渰水身死。
若因病患溺死,则不计水之深浅可以致死,身上别无它故。
若疾病身死,被人抛掉在水内,即口、鼻无水沫,肚内无水不胀,面色微黄,肌肉微瘦。
若因患倒落泥渠内身死者,其尸口、眼开,两手微握。身上衣裳并口、鼻、耳、发际并有青泥污者,须脱下衣裳用水淋洗,酒喷其尸,被泥水淹浸处即肉色微白,肚皮微胀,指甲有泥。
若被人殴打杀死推在水内,入深则胀,浅则不甚胀。其尸肉色带黄不白,口、眼开,两手散,头发宽慢,肚皮不胀,口、眼、耳、鼻无水沥流出,指爪罅缝并无沙泥,两手不拳缩,两脚底不皱白却虚胀。身上有要害致命伤损处,其痕黑色,尸有微瘦。临时看验。若检得身上有损伤处,录其痕迹。虽是投水,亦合押合干人赴官司推究。
溺水诀
《洗冤录集證》中附刊宝鑑编,其中有口诀:
生前投水指藏沙,
死后无沙定不差,
口鼻再能分水沬(生前口鼻有水沬,死后则无),
腹膨脚皱岂能遮。
这里总结了许多独特的经验与实用招术:
首先,活人被淹死有六大特征:
1. 生前腹膨脚皱,死后则无。(腹部膨胀,脚皮泡皱)。
2. 检骨则取髑髅骨,将壶贮汤从脑后灌入,如鼻孔有泥沙即是生前。
3. 生前投水者,男伏,有银钱在身则不伏,女仰。
4. 生前投水者,手足俱向前,口合眼合,亦或开闭不定,手握腹急胀拍着响,脚底皱白不胀发紫。
5. 生前投水者,指爪有沙泥,着鞋则鞋内有沙泥。
6. 生前投水者,口鼻内有水沬及淡血,或有磕擦损处。
其次,打死推入水者,有五大特征:
1, 打死推入水者,肉黄不白,口眼开,两手散,腹皮不胀。
2, 口眼耳鼻无水沬沥出。
3, 指甲无沙泥。
4, 两手不拳缩,脚底不皱白。
5, 身上致命伤痕俱黑色。
模拟实验:
1. 头骨洗沙。
2. 指甲寻沙。
听言查踪迹
在“尸、伤、病、物、踪”五大要件里,最后一个是指要有犯罪的踪迹,也就是要有证据可以推断出案件的经过情由。
预知井尸露破绽
北宋沈括在他的笔记《梦溪笔谈》里就记载了一个在现场发现线索的事例。
离亭燕
北宋张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张升(992—1077)字杲卿,韩城(今属陕西)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以太子太师致仕。熙宁十年卒,年八十六,谥康节。《全宋词》录其词二首。
此词应题“金陵怀古”。上片主题词是“江山如画”。秋天风物本肃杀,而在金陵却“潇洒”。一音之转,意味顿殊。水浸天,天接水,看不到尽头;晴空的暖色与江水的冷色交织,给人以奇特的感受。景物由近及远:蓼屿、荻洲、竹篱茅舍、客帆、酒旗,构成一幅和平的图画。
张升曾经知润州(今江苏镇江),应该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写成《离亭燕》。
张升的《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咏景怀古,苍凉又不失浪漫,多少年来脍炙人口。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位词人也是一位成功的文官。
张升在知润州时,当地有个妇女的丈夫出外很多天,一直没有回家。后来有一天有人说在菜园的井里发现了一具尸体,那妇女立即赶去,望着井口号啕大哭,说:“这是我的丈夫呀!”于是当地人就到官府报案。张升下令下属官员集合乡邻,到那井边检验尸体,确认是否是那妇女丈夫的尸体。可是下属回报说,那口井非常深,无法直接检验,要先设法打捞尸体,才能够开始检验。张升一听汇报,立刻发现问题:“众人都无法辨认那个尸体,那妇女怎么会知道那是她丈夫?”命令把那妇女收押审讯,同时打捞井底尸体,仔细检验。果不其然,尸体检验证明那确实是被谋杀的丈夫尸体,而那个妇女也承认了是她的情夫杀了丈夫,把尸体扔在那个井里的,预先已经告诉了她,因此当有人说看见井底有尸体时,她情不自禁就说出是自己丈夫尸体了。
敲门便叫三娘子,定知房内无丈夫
明代作家祝允明在他的《枝山前闻》里记载过一个很有名的事例,后来明末作家冯梦龙又以“沉夫呼妻”为名把这个事例编入了他的短篇故事集《智囊补》。
浙江湖州有对老朋友赵三与周生,他们两个人商量着要一起到南京去做买卖。可是赵三的妻子孙氏不愿意丈夫离开他出远门,夫妻两人为此吵闹多日。孙氏连着周生一起骂,可是赵三还是打定了主意要走。到了约定出发的那天,赵三为了躲避妻子的纠缠,黎明时分就上了早就约定的航船。上船后看看时间实在太早,就在船上打起了瞌睡。想不到船主张潮看见他带的包裹里有准备做买卖的本钱,就偷偷地把船开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把赵三扔到水深的地方淹死了。然后把包裹藏好,又把船撑了回来,假装在船上睡觉。
周生到了船上,看看船上没有赵三的人影,就也只好在船上等待。可是等了很久,赵三还是没有出现,觉得很奇怪,自己又不便去见孙氏,就要张潮到赵三家去催促。张潮到了赵家的门口一边敲门一边喊:“三娘子!”孙氏开门后,张潮就问:“三官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上船?”孙氏吃惊地说:“他一早就出门去了,怎么会到现在还没有上船?”张潮回报周生,周生也觉得奇怪,就和孙氏分头去找,连找了三天还是没有踪影。
周生惟恐自己受牵连,因此就写了状子呈送到县衙门。正好遇到那个知县又是多疑的,怀疑是孙氏与人通奸,故意谋害丈夫。总是想从孙氏身上找到线索,百般查询,也没有什么证据。这个案子就这样拖延不决,正要不了了之的时候,有个京城大理寺的杨评事来本地检查审判卷宗,读了这个案子的卷宗后,说:“这张潮叩门便叫三娘子,定知房内无丈夫。”
他向知县指出这是个大疑点。这才扭转了侦查的方向,知县开始布置调查张潮,并传唤了船上的其他水手,一一详细审问,知道了那天确实是曾经先开过船。找到证据后,张潮也无法抵赖,这才服罪。
古代启示----大学问的三个境界
开篇之首,宋慈说道:“ 临时审察,切勿轻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话已成为中外法医学界的名言。那么怎么才能做成大学问呢?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谦逊孤独为一;钻研献身为二;豁然顿悟为三。
第一境是茫然,心中充满迷惑与恐惧。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暄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
第二境是坚韧,心中充满锲而不舍的追求。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境是豁达,心中充满顿悟与感慨。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谦逊孤独为一;钻研献身为二;豁然顿悟为三。宋慈走到了第三个境界。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