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一切你期望的结果,都需要你的努力,因为你期望的结果,自然是你不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容易得到的东西不会成为人们希望拥有的东西,这一点不管是对物品还能力都是一样的。

 
 
有人说,人类文明是和自然界斗争的结果,像美洲和非洲,就是因为原来的自然环境太好,人类不太需要去做更多的努力,就可以养活自己,这样说也有一定的道理,应该说迄今为止,不管是人类还是个人,你所具备的一切知识、能力无不是和外部斗争的结果,人类的才智正是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而获得进步,这一点和每个人的体验是一致的,所谓的见多识广,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莫不是说明了同样的真理,那就是人的才智正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提升,得到验证,反之,如果说不能解决问题,那么也不能说具备才智,具备能力,要是有也只能是潜能,这个说法是很虚的,每个人的潜能无限,而一般所说的潜能,应该是具备能力表达的苗头,已经是可以解决问题、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做资源诅咒,意思是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会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典型的例子就是“荷兰病”。荷兰上世纪50年代因发现海岸线盛藏巨量天然气,而迅速成为以出口天然气为主的国家,其他工业逐步萎缩。资源带来的财富使荷兰国内创新的动力萎缩,国内其他部门失去国际竞争力。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而这最基本的意思是说因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们容易坐享其成,从而缺乏提升自己的动力,结果就可能导致能力低下。对于一个社会体而言,由于拥有丰富的资源,从而无需付出太多,就可以得到发展,从而在机制建设、能力提升上不再做出能力,而等到资源消耗到一定程度,或是资源的价值不在重要的时候,社会将面临危机,这种说法倒是和杨小凯教授的“后发劣势”理论异曲同工,“后发劣势”说的由于落后国家发展比较晚,自然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但是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这使得落后国家在没有一个“良序”制度条件下,单凭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模式的简单模仿,难以取得发达国家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经济成就。因为后发国家的资源、人力成本等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也是一种丰富的资源。
 
 
其实不管怎么说这里的基本意思是,如果天天吃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的免费午餐,那么人们容易成为豢养的一代,容易形成依赖而不能再独立自主地去处理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大多数的个体是这样,那么这些个体所构成社会自然也是这样,而在现在世界范围内,另一些人、另一些国家的人却在与艰苦环境做斗争,却在不断的提高个体的能力,提高社会的能力,这样构成资本主义社会基础的暴力均衡就容易被打破,就容易变成国家危机,毕竟在现在资本当道的世界里,人人竞争、群体竞争、社会竞争是一种生存的基本状态。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的这句话真好,好的资源、免费的午餐固然很爽,但是也可能会弱化能力,而不好的资源、收费的午餐反而可以激起斗志,日本的发展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一种因素在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