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份的第一周,兰格钢价指数结束在160点位以上连续6周的窄幅调整,破位下行,到157点,全国钢材(长材、板材)均价一周下跌138元。
国内市场钢价持续在下行区间运行12周,其间虽有2周弱势反弹,但总体成交低迷,呈震荡下行态势。与6月相比钢铁业减产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必须通过减产调整供需平衡的可能性在增加。据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统计,7月份钢铁企业检修减产比6月扩大,钢材加工企业有22家企业,减产在140余万吨;设备大修停产5家;高炉检修4家,测算影响粗钢产量约6.3万吨。检修减产从小企业已经扩展到唐钢、武钢、沙钢、攀钢等大企业;检修设备除了螺纹钢、线材还有热卷、中板生产线;高炉停产检修,将直接减少粗钢产量。
一、引起供应过剩,被迫减产的主要原因
引起供应过剩,被迫减产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产能过度释放超出下游行业需求增长;二是,铁矿石涨价推高钢材成本,超出下游行业的消化能力。
此外影响因素还有,国务院要求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在三季度落实到位的推动;7.8月份高温酷暑钢材需求减缓:成交萎缩企业资金周转的承受力以及对后市走势判断的心态。
首先,高产量造成供应过剩,今年以来,粗钢产量连续5个月在5000万吨以上, 5月份,达到5614万吨,同比增长20.7%,创下月度粗钢产量历史新高;1-5月,粗钢产量达到26890万吨,同比增长23.8%。据中钢协旬数据推算,6月份全国粗钢产量仍将难低于5200万吨。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显突出。直接表现在全国钢材社会库存量自4月下旬以来持续10周在1600万吨附近徘徊,居高不下。
分析需求影响,从国内下游相关行业的统计数据看,1-5月份工业锅炉、金属切削机床、汽车、民用钢质船舶同比增速在16%—58%之间,显示企业需求并未减少。
但出口量的增长并未与产量增速同步,1-5月,我国出口钢材1796万吨,虽然同比增长132.7%,但仍属于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基数低,恢复性增长;如果与危机前2008年比较,除出口量比2008年同期少376万吨。主要还在基数加大比重下降,今年钢材直接出口量仅占同期钢材产量的5.5%;明显低于2008年出口占同期产量8.2%的比重。
钢价跌破成本是钢厂减产的直接压力,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监测的7个品种,到6月末一周,6个跌破成本,且成本与市场价格倒挂幅度加大,除中厚板倒挂在百元之内,其他都已在200元以上。同期兰格市场调查的31个主要钢材品种市场价格与成本倒挂的有10种,占到三分之一。这也是进入7月减产检修企业增加的原因。
二,铁矿石推高成本向下游传导遇阻,相关行业调整采购方式,导致旺季不旺。
本波行情上涨的动力先期启动,以铁矿石涨价超预期,成本推动为主,4月后需求承接共同推动钢价上行。但未能持续。大幅上涨的钢价,使下游用户采购谨慎,采取现用现买,与往年相比零单采购增加,集中进料减少。择机寻找低价进货机会。加上有不断上升的高库存垫底,下游用户判断,价格仍存在下跌的机会,多数用钢企业坐观其变,市场成交萎缩,低价也难出货,到了6月份“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更使成交清淡。
三、欧债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
国际方面,目前欧洲债务危机前景不乐观,拖累全球经济复
苏步伐放缓,国际钢市继续疲软。显示经济前景的6月份各国PMI(采购经理人指数)数据,美国、日本;欧元区以及英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指数,尽管均在扩张区间的临界点以上,但回落的态势使得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风险不断增加。
6月份国际钢材市场呈现全面下滑态势。7月2日,CRU全球钢铁价格指数为187.2点,较上月下降8.6%。
由于国际三大矿业巨头的高度垄断,强推季度合约取代长协定价机制,持续推高铁矿石进口价,成本上升带动国内钢价大幅上涨,年初这一波行情(1.29—4.16)上涨了930元,但扣除(到6月末)铁矿石涨价成本上升的303元,和(比行情高点)4月以来下跌的687元,到6月底,涨幅已经跌完还亏了60元。
钢价加速下跌 钢企再现减产
评论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