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心理战对抗战思考


  人能够思考,富有感情,心理活动频繁,因此成为万物之灵长。但在一片惨烈景象的战场上,无论指挥者还是战士,恐惧、愤怒、犹豫、骄奢、思念等情绪会更容易产生于战时他们那极为脆弱而敏感的心里,这些情绪可能作为弱点被敌从利用,引至灾难性的失败。作战指挥中的心理对抗正是双方在心理战线上的攻与守,中国古代即有“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思想,并据此创造了许多光辉的战例。今天,各国对心理对抗这一古老更加重视,可以断定,未来战争中的心理对抗将更为激烈,手段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将军夺心

  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曹魏。两军对峙百余天,司马懿任诸葛亮多次挑战仍不肯出战。由于诸葛亮事无巨细,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十万大军不得已向汉中撤退。司马懿探知诸葛亮已经去世,率领一直坚守避战的魏军果断追击。刚过五丈原,蜀将杨仪、姜维令蜀军倒打旗帜,猛擂战鼓并高声呐喊,虚长声势,造成向魏军进攻的假象。由于司马懿生性多疑,又有以往与诸葛亮对阵失利的教训,误以为诸葛亮诈死求战,害怕中计赶紧撤退。于是蜀军从容而去,直到发出讣告后司马懿才知上当,为失去大好战机而懊悔不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死诸葛气走活促达”。这场较量的结果充满戏剧性,但却有一定的必然。司马懿不是输在智谋上,他知道诸葛亮时日无多,闭门不战,只等良机,终于拖死诸葛亮,迫使蜀军退去;他也不是输在力量上,此时的魏军兵强马壮,以逸待劳,相对疲惫的蜀军是占据优势的,司马懿之败,败在心理。

  战争不仅是力量和智慧的较量,更是心理上的对垒。指挥者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军队没有高昂的士气,必然在战争中败北。因此,心理上的攻防自古就为兵家所重视,率领一支缺衣少食的军队征服大半个欧洲的拿破仑说过:“战场上的胜负,有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其它条件。”《孙子兵法》也说:“三军可夺气,将可夺心。”掌握对方指挥员的心理规律和弱点,并且利用和扩大它,便于已方揣摩判断敌之意图,施计用诈,从这个角度讲,心理对抗是指挥谋略的基础;针对群体心理特点则可展开心理攻势,使其军心涣散,斗志下降,甚至逃跑和投降,从这个角度讲,心理对抗则是指挥者针对敌人的杀伤与自身的防护。

  指挥员之间的直接心理对抗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人是高级动物,心理支配着人的大量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人在心理上总有一定的需要,这样就容易急功进利;人经过一定的生活体验会形成心理定势,这样他的思维就容易被别人揣摩和诱导;任何人都存在着心理弱点,从而在外界刺激下导致意志不坚、情绪不稳、思维紊乱、顾虑重重等不良反应。在战争中,再高明的指挥者都无法完全不受心理左右,尽量利用对方指挥者的心理破绽,并克服或掩饰自身心理弱点是双方共同的愿望也是共同的难题,这样就为心理对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需要是人的主动活动的驱动力,需要越迫切,人在可以满足需要的时候就容易放弃必要的思考,容易只见利而不见弊,只见安而不见危,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战争中很多妙计的成功正是投敌所好的结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西西里岛战役”中,盟军利用了德军的心理需要成功地实施了一次假情报投送。当时,德军正千方百计搜集联军进攻西西里岛的情报,却一直收获甚微。英美联军情报机构别出心裁地制造出一具带有假作战折“马丁少校”尸体,空投到西班牙海岸附近,装作飞机失事而死的登陆作战研究专家,希特勒看到文件后误认为盟军将在撒丁岛或希腊登陆,导致德军在兵力部署上出现重大失误,联军则达成了进攻的突然性,一举攻占了西西里岛,取得了歼敌22.7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心理定势规律表现为心理活动的一种稳定状态,它使人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专注性。人们对常见的东西容易熟视无睹、漠不关心。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前,埃及军队利用一年一度的军事演习的机会,夜间向前调一个旅,白天向后撤一个营,在以色列的眼皮底下集结了两个军,而熟知埃军每年要搞一次演习的以军对此毫无察觉,在埃军重兵突击前才如梦初醒。以军正是形成了心理定势,因此常见不疑,为埃军所利用。

  投机心理是指挥员的大忌,这种心理使指挥者不是认真从敌人的角度去考虑他们怎样做,而是自我设定敌人应该会怎样。投机心理放弃了客观的分析,将渡过风险、赢得胜利建立在主观愿望之上,而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1982年英阿马岛之战前,面对阿根廷的种种军事行动迹象,英国总是觉得阿根廷国力、军力不济,对英国应有惧怕心理,军事行动的目的一定是促成英国与其谈判而不是真的要进攻。这样,在阿根廷突然的军事行动面前英国最初的表现是手足无措。同样,阿根廷人也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们认为英国远隔万里,鞭长莫及,而且马岛对英国而言也无足轻重,他们应该不会出兵,或者退一万步即使出兵也要有很长的准备动员时间。然而美梦尚未醒来,英国特混舰队已经打到了床边。拿破仑在谈到自己的指挥经验时有重要的一条就是:从不设想敌人比自己笨。他这样想无非是为了克服这种侥幸心理,去周密审慎地思考。

  《孙子兵法》中告诫“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就是说一国之主和三军统帅都不可一时怒火上撞而意气用事,因为这时考虑问题不是理智而是在情绪的左右下,很容易犯下错误而入敌圈套。然而历史上许多指挥者在心理上难以做到这一点。在三国时关羽被东吴斩杀后,刘备对二弟之死悲痛欲绝,对东吴怒不可遏,不顾诸葛亮的劝阻“怒而兴师”,结果被以逸待劳的吴军火烧连营,最后在悲愤中于白帝城托孤,撒手人寰。抗日战争中我军民也是利用日本人自以为是,瞧不起我方游击战进而接受不了失败的心理先对其小股部队打击,再设伏等待其前来复仇的大部队,每次日本人怒气冲冲赶来时总是被我再次痛击。

  三军夺气

  心理对抗不仅限于指挥员直接的心理较量,针对群体的心理攻防也是十分重要的方面。

  这一点自古即为指挥者所重视。楚汉相争时的“四面楚歌”即是我国兵家心理攻势的妙笔,韩信以“乡歌动心”,使被围垓下的楚军思乡念亲,无心再战。运用攻心战术的目的在于:动摇敌军心,降低敌士气,摧毁其意志,使其丧失斗志,处于紧张、恐惧、惊慌、悲观、犹豫、疲惫、冲动等状态,出现逃跑、投降、分裂、混乱等现象。其主要方法无非以下几种:

  通过宣传和散布谣言等手段使敌心理受到蒙蔽和冲击。在这方面蒙古人是最早的行家里手。这些喝马血、吃羊肉的勇士们不仅擅长骑射和冲杀,也擅长于攻心。在向西亚和欧洲进军的途中他们不停向那里的人散布说蒙古人根本就是不可战胜的,他们一天可以行军千里,一人可以击败一百人,如果开城投降或许有一条生路,否则必定引来屠城之灾,而且在遇到顽强抵抗的地方也确实搞过大屠杀。本来,这些来自东方的征服者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恐怖感,加上人们的传言,许多地方的人无心再战或者战战兢兢地去迎敌,结局可想而知。心理攻势与远程奔袭战法一样都是蒙古人横扫欧亚的法宝。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也大肆宣传其先进武器,无非是支援伊军的抵抗意志。1940年,当德国已经准备好向法国进攻的前夕,德国人向法国人广播了一项“新闻”,说一个法国代表团正在启程赴德进行友好访问,并将签订停战协议。由于这次广播准确在把握了当时法国人所存在的失败主义情绪和幻想和平的心理状态,使得本来斗志就不高的法国前线士兵在这颗和平烟幕弹的攻击下进一步放松了心理戒备,从而为德军的闪电战铺平了进攻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传单据实报道了德军失利的消息以及德国的饥饿问题,苏军则广泛宣传德军的惨重伤亡,指出敌军失利的不可避免性,德国国内民众和前线士兵都因此士气大挫。在1983年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中,以色列军方心理战分队宣传了叙军装备的苏式武器效能不高,使叙军对手中的武器心存疑虑,忐忑不安。这些宣传都是为了在敌军中散布失败主义情绪,使敌军丧失斗志。

  通过迎合敌人心理需要,巧妙诱导,鼓励和迫使敌军投降或逃跑。这一手段在战争中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攻打西西里岛的战役中,用攻打敌军碉堡的大炮打宣传弹,派中型轰炸机在敌从后方投下传单,这些传单告诉意大利人,他们是纳粹的马前卒,德国人要把他们可爱的意大利变成战场,他们已陷入毫无希望的困境,凭这些传单可作为“投降证”,他们可以到盟军阵地的后方分为领到美味的食物并保证安全。不久就有一批意大利士兵拿着投下的传单投降,开始是几十人一批,后来是成百人一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在火力突击的间隙用扩音器喊话,迫使敌军陆续前来投降。众所周知,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劝降工作也是相当成功的。

  抓住人性的脆弱点,使敌人悲观厌战。人是有感情的,作战时再勇敢、再凶狠的人也难免怀念家乡、思念亲人,战事愈久、战况愈烈,这种思乡厌战的情绪越容易被激发。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灌制了大量德、罗、匈、芬、意等国的音乐、民歌、戏剧唱片,用于对敌宣传,以引起他们忧郁的思乡之情。而最为著名的是一张《爸爸,我不愿你死去!》的传单,在传单的一面是标题和一个漂亮的德国小姑娘寻找父亲的照片,另一面则是关于斯大林格勒附近被围困的德国士兵走投无路的短文。见到这张传单,勾起了德国军人对故乡、妻子和孩子的怀念,失掉生命的危险和对家庭留恋的情感使他们根本无心再战。我军在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曾散发过一些传单,上面有美丽的热带风光和越南妇妇劳动的场面,还配有思亲怀乡的词句,加上富有感情的战地喊话,据后来被俘人员讲,很多越南军人都动情地流泪了。

  在战争中还常使用恐吓战术造成敌人的畏惧心理和惊慌失措。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最有体会。抗日战争期间,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不仅在战场上给其痛击,更从心理上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从1942年10月至1945年3月,我太岳军区抗日军民对占领沁源之敌进行了长达近两年的围困战。期间,我抗日军民四处出击,昼夜骚扰,大摆地雷阵,实行破袭战,使敌一刻也不得安宁;他们以“示声”的方法,经常不分昼夜、锣鼓齐鸣,号角声声,杀声震天,并用胡椒刺激青蛙整夜高声怪叫,使敌日夜胆战心惊;以“示形”的办法,白天在城外到处插上红旗,施放烟雾,夜晚点燃小堆篝火,使敌精神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诱敌轻举妄动,触雷挨炸,使其寸步难行,进村恐慌不安;将死猫死狗扔于敌碉堡之下,用腐烂臭气对敌进行嗅觉刺激,使之心烦意乱,无法生活;开展冷枪活动和夜袭活动,使敌昼夜提心吊胆。这些活动使沁源之敌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始终处于紧张恐惧、疲劳和厌倦的状态之中,最后不得不在我抗日军民的一片喊声之中狼狈逃窜。

  利用战争中敌人内部互相怀疑与犯忌心理,可以使敌分化瓦解。美军《心理战》条令指出:“强调民族、社会、地区、经济集团的不公正待遇,能使敌军和民众在精神上产生不和”。如美军在太平洋战区作战时,曾用漫画宣传日军将官们生活豪华,奸淫妇女,享受荣耀,而士兵四处作战,饥饿疲惫,只有化作骨灰才能返回故国,从而挑起士兵对将官们的不满情绪。我军从建军之日起就非常重视瓦解敌军的工作,将其作为我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之一,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在对国民党军作战中,起义、投城和放下武器的就有630万余人。抗日战争,被我歼灭的171万日、伪军中,起义、投城和被俘的占70多万。抗美援朝战争,仅在第二次战役,经我瓦解就出现了两起百人以上的敌军集体投降,其中一起通过喊话,争取了一个黑人士兵连。又如德军在荷兰作战时,放出空气说:“德国伞兵穿的是荷兰兵制服”,弄得荷兰军队自相残杀。盟国军队则以牙还牙,从1945年3月开始,盟军心理作战电台用德语向德军后方作虚假报道,如宣称盟军已经迫近,伪造疏散命令等,常常造成德国交通系统的混乱和人心的浮动。

  当然,在实施心理攻势的同时,已方也必然面对对方的心理攻击以及战争的残酷性和持久性对官兵产生的心理影响,要保持高昂的士气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宣传鼓动、娱乐放松、评功授奖以及利用宗教等方法。比如1941年10月德军逼近莫斯科,全市乃至全国都沉浸在一片恐慌之中,谣言四起,军心浮动。面对这样的形势,斯大林不顾兵临城下的危险决定举行盛大阅兵和游行。在阅兵式上,斯大林进行了鼓舞人心的演说,呼吁人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和首都而战。经他检阅的军队旋即开赴前线。这次阅兵和斯大林的讲话坚定了人们战胜德国的信心,振奋了民族感情,混乱和恐慌的局面很快转化为应征支前的热烈局面,终于敌人没能再向莫斯科前进一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红场阅兵。斯大林的魄力和他对战争心理的把握令人肃然起敬。又如巴顿著名的战地鼓动,在士兵们不理解参战原因留恋国内安逸生活时,他会说:“将来你的孙子问起你在伟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你在干什么的时候,你可以骄傲地告诉他你征战有沙场上,而不是在田纳西掏粪”;当煽动士兵勇敢战斗时,他会说:“他妈的,战争就是杀人,你们必须杀死敌人,否则,他们就会杀死你们”,和“揪住敌人的鼻子,猛踢他们的下腹部”;在连续追击时他会说:“是的,我们是疲劳的,但敌人只会更加疲劳,并且恐惧万分”。尽管巴顿的演讲中有不少粗话,不符合“语言美”的严格标准,但是确使无数将士为之振奋。

  冲破心门

  由于各种手段和途径同时并用,相互补充,相互加强,使心理战攻击渠道越来越多,心理的攻击范围越来越广,心理战的攻击强度越来越大。现代战场心理战的范围已突破了军事斗争界限,扩大到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心理战的实施对象不仅局限于军队,而且指向了对方国家的全体民众,把打击作战对象的友好国家、国际组织和影响对方决策层均纳入攻击目标;实施空间范围也突破了前方与后方、战区与非战区的界线,呈现出立体化态势。高技术战争下心理战手段已突破传统模式,正在由过去以零散的信息渠道发送攻心信息,向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主发送攻心信息转变,并高度强调有形手段与无形手段的统一;作战双方不仅军队而且平民的心理无时无刻不处于对方高强度的心理攻击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之下,这使得心理防御的地位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

  美军入侵索马里之所以草草收退兵,正是由于索马里抓住美国人怕伤亡的心理,拖着几具美国大兵的尸体游街示众并请西方记者拍照,传至美国后引发其国内强烈震动,政府近于压力而退兵的。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在对伊军地面部队实施空中袭击和分割包围的同时,大施“攻心术”。利用声像技术,在深夜播放猛兽的狂吼声、妇女婴儿凄厉的哭叫声、牧师低沉的祈祷声、教堂震耳的钟声,使伊军官兵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心理机制遭到严重损伤。

  现代高技术战场上,战争双方都十分重视强调突出已方高科技武器的打击能力,以此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军尤其刻意渲染其导弹的精确制导能力和协同侦察能力,给人们造成其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错觉。其次,通过军事威胁或向对方显示潜在的军事实力来增强心理威慑。在海湾战争中,美军有意把“沙漠盾牌”计划的开始时间、派遣兵力的数量及实施的情况公诸于世;组织记者参观神秘的F_117隐形战斗机,并广泛宣扬其卓越的战斗技术性能及在入侵巴拿马中实施定点轰炸的精确效果。

  在对南联盟动武后,北约进行了信息封锁。北约先是派出电子干扰飞机,对南广播电台、电视台进行强烈的电子干扰,随后直接对这些目标进行反复轰炸,企图切断这些重要信息源,使南联盟人民无法了解情况,陷入恐慌和混乱。同时,为掩盖不利于北约的实际空袭战线,一改海湾战争的做法,拒不向公布空袭的详细战况,并一度关闭了国内开设的因特网,企图蒙蔽世界舆论。美军一方面歪曲事实真相,竭力夸大南政府及军队对科索沃阿族人的所谓“残酷迫害”,以标榜自己的所谓“人道主义”,企图抹杀南联盟抵抗侵略的正义性,动摇南军民的抗战意志,而且为了降低南联盟的宣传力度居然轰炸了南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另一方面,无中生有地制造了南总统及夫人和儿女已逃跑国外等谣言,并对南散发传单,借此进行“劝告”和煽动,企图瓦解南军民的团结。

  为了使南联盟领导人和民众屈服,北约采用了恶化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策略和手段,企图引起南人民的厌战、反战情绪,迫使政府停止抗战。北约在后期空袭中,集中对南供电供水系统进行轰炸。由于经常停电、停水,使得南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难以维持,给南城市居民施加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生活压力。

  鉴于心理战的强大威力,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国防部科研机构进行了一系列心理战实验,研究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并控制其行动的办法,“生产”对人类施加心理影响的武器。1993年2月1日,在索马里摩加迪沙以西约15公里处发生了一起小型沙暴,美国海军陆战队人士兵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空中飞卷的沙土渐渐组成了一幅高约150米的肖像。惊奇的士兵很快发现这不是一般人的映像,而是耶稣基督的圣像,简直就跟圣经的图片、随处可见的雕塑一模一样!映像持续了五分钟,但引起美军士兵极大的震惊,就连平常最无神论者此时也缄默不语了。美国士兵在这种情况下,边哭,边跪下祈祷。西方专家证实,这是美国驻索马里维和部队心理战分队在做组成全息图像的试验,其最终目标是使穆斯林确信,有一个万能的主,使这些圣徒听从“上天”规劝,停止抵抗。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使电视片合成不再困难,制造出敌方军队屠杀平民的录像轻而易举,眼不见不再为实。

  此外,美国军方科研人员还研制成功了一种能影响电子计算机操作员心理状态的病毒“N666病毒”,该病毒杀手在计算机屏幕上利用一种特殊的颜色组合使操作员陷入催眠状态,进而导致现出下意识的知觉,使其心血管功能发生紊乱、封闭大脑的供血机能。

  克劳塞维茨说:“所谓战争,就是为了使敌人在精神和肉体两方面都屈服”。尤其是在不以攻城掠地为目的的未来战争中,摧毁敌方的心理防线就等于胜利。可以预见在未来战争中,心理对抗的地位并不会因为新武器的层出不穷而有丝毫弱化,反而可能会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