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中国“拉美化”问题很有必要


重提中国“拉美化”问题很有必要

国内对“拉美化”的讨论为时不短。20世纪90年代末,有国内学者在讨论中国改革时开始提到“拉美化”或“拉美病”。2002年,在阿根廷金融危机之后,国内从金融危机角度提出中国是否会“拉美化”的问题,开始引起关注。此后几年,“拉美化”问题引起中国决策高层的关注,中国政府曾投入不少资源对“拉美化”问题进行研究。2008年以来,由于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再加上中国经济一枝独秀,“拉美化”问题在国内受到的关注逐渐转淡。

不过,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后,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面临新的转型和诸多问题,在新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研究中国“拉美化”的问题,以便把握改革的重点,及时纠偏,调整未来的政策方向。

国内过去对“拉美化”问题的研究有过不同的侧重点。比如,“拉美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拉美化”与引进外资和外资主导中国经济的问题、“拉美化”与中国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问题等。我们认为,对“拉美化”问题的研究,必须结合中国当前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才能有最大的收益。而过去讨论的这些问题,都没有抓住“拉美化”问题的关键。

对于“拉美化”问题公认的认识是,指拉美地区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经济危机、政权更迭和社会失范为特征的整体性危机。它表现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较快经济增长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典型特征:一是贫困严重、收入不平衡加剧,二是城乡发展失衡,三是社会治安状况恶化,四是自然资源环境破坏严重,五是腐败现象严重而普遍。这些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以客观的态度来比较分析,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五种典型的“拉美病”在中国都存在,而且有恶化的趋势。如中国财政部的报告坦承,中国的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以基尼系数反映的居民收入总体性差距逐年拉大,已超过国际公认的承受线。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经济性质之间的收入差距都越来越大。

在收入差距拉大的同时,国内各个利益团体的磨擦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社会治安状况有恶化趋势。中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很大破坏,恶性环境事件不断爆发,今年夏天国内暴雨和洪水之所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灾害损失,就有人为破坏环境的因素。至于腐败问题,这已成为中国社会中最大的毒瘤,甚至已危及人民对执政党的信心,成了事关政权稳定的大问题。

中国在取得长期、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却表现出许多与“拉美化”相似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在我们看来,关键是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同时,没有同步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这种错位和滞后表现在两个层次:第一,在市场经济体系内,中国只进行了部分的市场化改革,如经济要素市场化,却没有建立起一个公平、透明、法制化的市场制度。因此,企业和投资者还是会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要付出额外的成本。第二,在市场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显著落后,并且对向市场经济转型形成越来越大的阻碍。比如中央强调关注民生问题,但在缺乏制度约束时,民生问题就变成了高层官员的道德期望,很难变成制度保障下全国性的持久行动,在保障民生的制度性改革方面(如私人产权保护、土地产权改革)也难以取得突破。

中国近年最大的成就是经济增长,但中国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大量经济增长之外的需求。而诸多“拉美化”问题的存在及恶化,无疑不是中国民众期望的未来发展方向。如何在中国建设一个更好的市场?如何更好地保障中国老百姓的基本权力和利益?如何在经济与政治领域逐渐发展民主化?这都是中国需要从“拉美化”教训中需要深思的。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中国,重提“拉美化”问题很有必要,而避免“拉美化”问题的关键在制度改革。

 

 

(本文内容来自安邦咨询评论,仅用于学习,任何人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