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监督的政府采购会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近期,一些地方政府“阳光采购”频频引发争议:长沙市工商局办公大楼空调系统安装中标价109万元,可结算价却高达875万元,高出8倍还多。长沙市另一个政府采购项目,实际结算价比公示价高出千万元。在此之前,昆明市有关政府职能部门被曝集体“高价采购”,而长春市购进一台电脑接近3万元……本为引进竞争、节省支出的政府采购,怎么反倒钱越花越多?
其实,原因就是政府采购制度仍存在着监督不到位的问题。而监督不到位使审批关、招投标关和公告关都产生了漏洞,让一些地方的监督已经形同虚设。在“审批关”中,一些职能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比如财政局既是采购需求人,也是审批人,还是监督人,其履行监督的职能又从何谈起?
在“招投标关”中,一些地方只是走个程序,实则猫腻很多。湖南一位厂商说,因缺乏监督,他们多次遭遇一些地方政府采购人提前透露标底给“自己人”,合伙商量“围标”、“陪标”等早已不是秘密,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几家企业长期垄断政府采购的局面。而政府采购的最后一个流程“公告关”,本意是公开让社会审核。但有专家表示,像某些地方的“高价”采购,只简单公布招投标结果,不公开事前、事中情况,公众很难发现个中“道道”,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综合来看,缺乏监督的政府采购不但已起不到节省支出的作用,更必定会成为“腐败”滋生的又一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