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创新高 贫富差距依然极大隐藏忧患


 

    今年的七月,天气出奇的热,中国南北大地桑拿天齐上阵,大家盼着西伯利亚冷空气东移南下带来雨水和凉爽,谁知地处西伯利亚的俄罗斯更热,热的连森林也被燃着火。

    8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 (CPI)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CPI通胀上扬。食品价格上涨,粮食、生猪、租金以及蔬菜价格涨幅从6月份的年同比5.7%提高到7月份的6.8%。。

   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8%,比上个月下降1.6个百分点;1-7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9866亿元,同比增长24.9%,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速比上个月回落0.3个百分点。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53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个月回落0.4个百分点。数据显示,7月份主要经济指标环比出现回落,宏观调控效果正逐步显现,但是回落的幅度并不大,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的总体态势并没有改变。而在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中,消费历来是我们的短板,7月份消费同比增长17.9%,环比回落0.4个百分点。

     7月份蔬菜价格上涨了22.3%,粮食价格上涨了11.8%,肉禽价格上涨了4.1%,猪肉价格出现大幅增长。鸽子蛋从每个2.8元,涨到了3元;芦笋从每斤7元,涨到了11元;鸡毛菜每斤涨了0.5元。骨头汤主要原材料汤骨也从每斤8元涨到了11元、小河虾从4个月前20多元一路涨到现在的120元却是现实。普通家庭一个月前每天菜钱只有10多元,现在随手一买就是二三十元。再加上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100元花起来,不咋地就没了。CPI创了年内新高,经济学家们倒不担心。农民还是我国总人数的大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合人数已经达到8.33亿人,但是,新农合的筹资水平依然不高,依然有大量的农民害怕去医院治病,特别是住院,通常要承担医疗费用的大头,相对于他们的收入,依然是一个令他们害怕面对的数字。

   拉动消费靠什么?靠老百姓花钱,特别是要城镇人口花钱消费。城镇普通家庭消费支出,住房、医疗、教育和保险等支出约占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47%,食品、服装和通讯等生活消费占33%,储蓄约为20%,一般工薪阶层还是要存钱房价上涨过快的原因导致他们不敢消费,60%存钱主要是用来买房子交首付和月供。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影响居民消费。物价上涨过快,而收入水平不见提高,必定影响居民消费的预期和信心,居民购买力也不会足。

      再是攒钱用来留着养老。因为担心将来大病了,总要花很多钱的,自费的项目很多。城镇的医疗保障水平虽然高于农村,但是,整体情况也不容乐观。城镇在职职工参加医保的人只有60%,也就是有40%的人没有医疗保障。面对人人都可能年迈和生病的现实,不要说一个收入一般的家庭,即便是较为殷实的人家,也不敢轻易把钱花出去,因为除了医疗,养老,工伤,教育,城镇家庭也还面临着种种后顾之忧。

    一些地方保持经济增长的不二法门仍是争项目、拉投资、跑贷款,再继续扩大投资。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地方的经济数据是上去了,但结果并没有提升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也就无法把社会资源充分地转换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国家宏观调控主动调控严格执行淘汰落后产能战略,六大高耗能产业明显增速回落。同时,国家严控新项目的开工也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回落。7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从6月份的13.7%降至13.4%,而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幅则从25.5%降至24.9%。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9%,较6月份的18.3%有所回落。

      我国实体经济制造业产能过剩隐患仍未排除。在我国CPI商品构成中,制造业产品约占44%。实体经济减缓,有大量闲置产能和产成品库存积压。目前供应量大量增加的只是普通的家具、服装、家电、小型汽车、电脑等。14.6%的实际增长是自去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部分人提高工资,而忽略占总人口70%以上不发工资的农民,贫富差距仍在拉大,是中国经济结构中最大的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