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里,关于‘三俗’的话题不少。反对者,有之;不以为然者,有之;提倡者,亦有之。
三俗,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反三俗之中‘三俗’的含义:庸俗,低俗,媚俗,是多数人认同的含义。
俗,是我们的生活风俗,是传统在我们多数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我们多数中国人的认同或达成的共识。当然,这与我们的传统的对错无关,与我们的认同或共识无关。
例子:缠足,不也是曾经的风俗么?不也是曾经的共识么?
所以,反三俗或提倡之类本身是没有对错的,它之所以成为争执的焦点:是因为源自对我们自身成见的审视或保护。
那么,这些俗,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传统在我们身上形成成见之后,在我们身上束缚产物。想想看,历史上,女子露出肌肤,不也是曾经的大逆不道么?不也是曾经的位于反俗之列么?
如果认同,那么,它的发展动力源自什么呢?是人真实需求的展示。
获得快乐,幸福是每个个体的方向,至于在这个方向上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取,则取决于个体自身的认同选择。
攀比,占有,虚荣,好奇,平等,自由,等等,都是它的途径,在这些途径中,无所谓对错与否,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选择。而选择的确定,则有认知的层次决定。
在这些路上,它们都遵循着共同的‘道’:至极与否极,所造就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低层次的平衡,是一种维持的平衡,它的特点是:制造与打压所形成的维持。
在中国是用真实需求制造,用文化造就的成见打压。三俗,黄色,贪官等等其实都是它们的例子,是它们的表象。
所以,它的发展是可能的,源自真实需求;打压也是需要的,源自文化造就的成见,只要有稳定的需求,平衡就势在必行。在不同的时期。
最后,说说它的灭亡。它的灭亡是可能的,这需要对真实需求的释放,达到最高的平衡,还原人的本性:鲜活。
这些的完成,需要我们放弃成见,真实面对我们自己,敢于面对我们的自己。
完成它,走过这些路是必须的:欲望与满欲之路------,情感与满情感之路------,信仰与终结-------,理论与造‘人之为人’的依据-------,成就鲜活----
个体的,也是社会的---
新文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