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23日起,经过美国《新闻周刊》的“册封”,小沈阳俨然成为了中国媒体上“最低俗的中国人”(The Dirtiest Man),低俗一词甚嚣尘上。
国内媒体报道称:“美国媒体将小沈阳评为最低俗的中国人,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包容度超乎想象”。美国《新闻周刊》的英文原报道则称,小沈阳的走红,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不同问题的容忍尺度发生了变化,针对性话题,容忍度是增加了。国内媒体对原文还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
一篇典型的西方媒体报道,带着对一些传统中国问题的批判视角,通过一些不算全面的论据对中国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做出判断。
文章在导语中说:“男扮女装的喜剧演员小沈阳的成功,说明了在中国黄色笑话不再是禁忌。”我本期待这篇文章会在接下来大段的讨论小沈阳为何“低俗”,进而告诉我们为何他“最低俗”,但这篇文章颇有些环顾左右而言他。
在《新闻周刊》的阐释里,小沈阳是中国低俗幽默流行的代表人物,这里的所指的低俗无非两点:他讲黄段子,他男扮女装,表演上混淆性别。的确,小沈阳从去年春晚之后红透了大江南北,但这是否意味着他代表着“最低俗的中国人”呢?
低俗不低俗的标准是谁来定义的?是不是说只要一个讲着黄色段子的男扮女装的演员就可以称之为低俗?一个歌剧演员或者芭蕾舞演员就代表着绝对的高雅?就像这篇文章中所说:小沈阳“演的是师父赵本山改良过的二人转。”而且在春晚、以及其他地方的各种舞台上,小沈阳也没有走回曾经东北二人转那样的荤路子,何以定义他就是低俗的代表,甚至是最低俗之人。
而文中说小沈阳现象的出现“源自中国80后一代长大成人,是对曾经性话题不保守时代的一种返祖。”的确,小沈阳今年29岁,是80后,但对于中国性话题的尺度问题,文章的了解也有欠缺。就像其他方面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一来有刻板印象的影响,二来无法观察全貌就下了结论。如果文章作者看到普通的中国农民田间地头陇上忙耕之时的黄段子调侃,听过民间口口相传的低俗笑话,也许就不会如此仓促下结论。但能否就把普通人对这些低俗段子的喜爱就归结为低俗文化很流行呢?这也是个问题。
《新闻周刊》有一点说得很对,经历了文革之后,中国社会的公共舞台上的确没有黄色笑话的生存空间,而同样以“北京印花税”二人转上台的小沈阳也并没有带着“黄”的标签来博得掌声和网上点击。
从西方的媒体视角来看,这是他们一贯的“公允”判断,中国社会对性话题容忍度的增加,而在另一些敏感的话题上则依旧,小沈阳之所以成功也在于他的“幽默”是在宽容的范畴之内。
其实《新闻周刊》不是在讨论小沈阳,而是在说中国,我们也说的不是小沈阳,而是在讨论我们的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