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是最好的老师


熊市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在股市中经历过了,并用心去经历与体会,每一种投资经历都会带给人带来收获。

——李龙达  题记        

 

    一位在基金公司做研究总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分析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最好有两轮牛熊市的经历,第一轮牛熊市的经历是认识市场,第二轮牛熊市需要总结经验,这两轮市场经验对一个基金经理的成熟十分关键。第三轮牛熊市来临的时候,只要经过前两轮经验的认真总结,就可以成为一个成熟的基金经理。

一个老投资者告诉我,对于一个刚入市的年轻人来说,要想在股市中成熟最好有两段破产经历的思想准备,第一次破产是认识股市,第二次破产是总结经验。有了这两次经历,这个人就开始走向富裕的康庄大道。因为在股票市场上,历史总是可以很类似地重演,如果不做经验总结其实很难优秀,毕竟置身股市之外和实际的投资实践还是有一些差距。

    每个人都可以在股市中都可能取得成功,它与投资者的出身没有多大的关系。我认为成功的投资者归结起来至少有三大类型:一类是从下到上的投资策略,以巴菲特与彼德.林奇为代表;第二类是技术分析策略,以道.琼斯为代表;第三类即从上到下的投资策略,以巴布森为代表。在股市上能不能赚到钱并没有唯一的标准,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各有自己的活法,只不过是每个人需要在股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当然,积累经验并不一定完全靠自己去亲身经历,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方式。然而并非任何人与理论都会对我们有帮助,判断一种理论值不值得我们学习,取决于两条标准:一是理论的创始人活着的时候在股市中成功地积累了财富;二是理论的创始人死后很多人在不断学习他、引用他、或印证他的策略,并且也有很多人取得了成功。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投资者的生命有限,如果不从前人那里总结经验,几轮牛熊市下来就该退休了,股市上99%的人不具备战胜市场的能力。

    坚持以个股选择为投资策略的成功者是最多的,也是比较稳妥的一种策略,而坚持从上到下的投资策略则具备很大的挑战性。历史上从事宏观研究的经济学家们几乎没有人在股市上取得成功,我想可能与经济学家们很难有机会去在股市中实践有很大关系吧。投资者根本没有必要把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关注经济学家对经济与股市的预测上,无论与现在与将来。与大多数普通人一样,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其实不具备把握与预测市场的能力。

尽管如此,但股市中总还是有一些成功的个案,比如凯恩斯就是一个代表,虽然他的富有不是完全靠把握股市周期赚钱。宏观预测也并非一无是处,1929年发生股灾的时候,巴布森就成功地预测了那次灾难,他的分析逻辑得到后来一些成功投资者的验证。而他的朋友——欧文.费雪却在那次灾难中破了产,欧文.费雪在他的思想启发下创立了货币学派,货币流通方程式名扬天下,但是没有人用这个方程式在股市中赚到钱。

1929年的股灾是无法体验到了,但是2008年的股灾却令人难忘,经历那次股灾的人不去认真总结就太可惜了,这是100年以来全球股票市场历史上第二大股灾,我相信那一年绝大多数投资者和我一样苦闷。在市场的不断暴跌过程中,去看看经济学家与投资者在熊市底部与牛市的顶部都在做什么?结果正应验了马克.吐温那句名言:尽管历史不能完全一致的重复,但是历史可以很类似地再现。所以,感谢2008,熊市使人进步。

“在血流成河中买进”——最恐惧的时候来临意味着新一轮的股市周期的来临。我认为股市是有周期的,周期是可以分析与判断的,尤其是金本位制崩溃之后,各国政府调控与驾御经济的能力越来越娴熟,这本身就给准确把握股市周期提供了可能性。虽然投资者的理念与投资策略千差万别,但是体现在投资操作的规律是一样的,其实无论技术分析、价值投资都是股市周期的一种表现。尽管不同的投资者对周期理解与判断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可能赚到钱。

在股市上心理素质不好、随波逐流的人一般不会格外优秀,因为市场的运行规则本身就很难使大多数人战胜市场,心理素质不好、随波逐流就意味着你整天跟着市场屁股后面跑,而市场其实偏偏不喜欢整天“拍马屁”的人,市场偏爱那些有耐心有毅力的人。不要怕赔钱,只要投资者在股市中经历过了,并用心去经历与体会,其实每一种投资经历都会带给人带来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