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喂饱汽车还是先填饱肚皮。我国乙醇汽油的发展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
但是,我国方兴未艾的电动汽车产业现在似乎还忙得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唇齿相依的问题。
然而,据日前媒体报道,近年来,每逢进入冬夏两次用煤的旺季,我国不少地区的煤炭供给缺口近30%。与此同时,我国目前煤炭净进口扶摇直上,拉闸限电现象此起彼伏。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煤炭进出口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净进口态势,上半年月进口量一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上半年净进口量同比几乎翻倍。分析人士认为,下半年国际煤价回升可能使得中国进口量略低于上半年水平,但全年净进口已成定局,而未来两三年保持较大进口量的可能性很。
据有关专家测算,2010年我国进口煤炭预计维持在8000万吨左右,到2020年我国每年仍将需求约50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大约需要45.3亿吨,这相当于目前全球消耗的煤炭总量。
专家甚至指出,“中国经济如果按照目前的这个煤炭供给需求缺口运行下去,预计20年后山西省的煤就会全部开挖完毕”。
虽说还有太阳能、风电可以利用,但是其眼下高昂的价格让人却步。据透露,“目前我国煤电上网均价是每度0.3元,而风电为每度0.6元,太阳能甚至每度高达4元。”
即便是继续依靠廉价的煤电,消费者也可能面临较大的支出。“按照电力部门8到10年的时间回收充电站成本计算,每度电至少要卖到4块5毛钱才能把充电站的成本收回来。”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利用富裕的“谷电”。对此,一些分析人士也进行了质疑,“现在天南地北大干快上的充电设施,不会全部只是用以车辆晚上充电的吧”?如果在白天的用电高峰充电,电从何来?!
如果统一利用“谷电”,那么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最容易实现。但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试点并不非常完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并不很大的情况下,我国《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在鼓励电动汽车进入家庭。利用“谷电”的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因此,要想实现利用“谷电”发展环保节能电动汽车,首先应当继续在公共交通服务领域上大力推广,不仅推广电动客车,而且要逐步实现出租车的大规模电气化……
其实,在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必须密切关注人车生活的和谐,我国的乙醇汽油发展史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久前,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企业会员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已经上书国家发改委,呼吁立即叫停国内的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
石油委方面称,该机构今年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国内部分乙醇加工厂为了享受每吨1880元的国家补贴及免税政策,使用玉米加工车用乙醇汽油,将新上市的玉米抢购一空,使得养殖业所需要的饲料玉米严重短缺,且价格大幅度上涨。根据石油委的调研,我国目前仍有1000万吨乙醇汽油制造产能,按每3吨玉米制1吨乙醇汽油的行业生产水平计算,每年需要3000万吨的玉米原料。
而今年上半年,我国已经首次从玉米净出口国变为玉米净进口国。
所以石油委呼吁政府叫停玉米制乙醇汽油项目,并建议把相关补贴倾斜到使用木薯、麦秸等原料加工乙醇的项目中去,既可促进生物汽油的技术发展,又能解决汽车与百姓争粮食的问题。
不言而喻,在我国现在轰轰烈烈进行的电动汽车推广阶段,应当采取“集中利用谷电”等系列有效措施,防止电力趋紧、电价飞涨。
否则,有可能会重蹈我国乙醇汽车发展史上“勒紧裤带供燃料”的不和谐现象……